第450页(1 / 1)

加入书签

('

每年的科考,来家都占了录取总额的六分之一,所以有“无来不出榜”一说。

但眼下的来家,没有那么牛逼,家主是来护儿,他也算的上是家族承前启后的中兴人物,他的两个儿子来恒、来济在唐高宗时期,都做了宰相。

所以在后世,来氏有一幅宗祠楹联:隋荣公光前耀后,汉节侯忧国忘家。

说的就是荣国公来护儿,以及东汉中郎将来歙。

裴矩现在颇为看好这两个人,但问题李渊长子无后,来护儿这边他又暂时看不上,所以一时间也没想好,到底应该让杨瑾与谁家结亲。

虽然杨瑾还小,但是婚约,还是非常有分量的,这会给杨瑾增添一大助力。

裴矩淡淡道:“我再好好想想吧,总之你得当回事,当娘的岂能不为儿子盘算?”

裴淑英笑了笑,口气敷衍道:“好好好,依你的,不过最后还得是杨铭拿主意,你只能建议,而且必须在世子杨瑞订婚之后,不能在前。”

“自然不能在前,”裴矩笑道:“所以你这次回京之后,要劝劝王妃,早点给世子谋划亲事,等他们定下了,咱们再定。”

裴矩觉得,杨铭和杨茵绛的眼光,肯定不如自己,因为杨铭不知道,将来谁会起势。

至少杨铭肯定想不到,李渊将来会是一个在朝堂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次,裴矩在第三层,略输一层,但输的很体面。

朝堂衮衮诸公,只有他一个人看好李渊,这就叫高瞻远瞩。

第394章 三推让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个大隋最高的司法机构。

司法,讲究的是公平、公正、公开,但是这三个官署,一半的案子都是冤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报到它们这里的案子,都不会是小事,涉及太广,牵扯的人物太吊,就注定了这里冤案横生。

反倒是郡、县一级的衙门,情况稍有改观,但主要还是看父母官是个什么德行,如果清廉,一方清廉,如果腐败,一方腐败。

但是,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交好地方世家,没有世家的帮忙,你什么也干不成。

渤海郡自从平定叛乱以来,高盛道一直投入于安抚地方,在当地望族渤海高氏的协助下,高盛道顺利的将渤海郡的民怨压制下来。

所有参与运河工程的民夫,全都额外增加了三亩授田,还私开官仓,发粮于民。

这是他自己擅作主张。

老百姓其实要求的不多,能让我安安稳稳活下去就成,高盛道不过是满足了百姓的最低需求。

经过一场战乱,死人太多,也就导致了无主的田亩增加,按照大隋律法,这些田应该充公,上报朝廷再做分配。

但是高盛道一时着急,为了尽快安抚辖地,私下授田开仓,这是犯法的。

于是便有人把他给告了,还说他勾结高氏,支持贼首高应年。

刑部这边直接就派人把他抓了,眼下正在押送往京师的路上。

正月十八的朝会上,高颎才得知了这件事情,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

反正儿子正被押送进京,进了京师就有杨铭护着,不会有事,而且私开官仓这种事情,罪名可大可小,甚至可有可无,全看皇帝。

因为高颎实在是威望太高,宇文述他们也没有一点落井下石的意思,因为如果把高颎惹毛了,人家只要低头跟长公主说句好话,长公主必然是全力作保。

而眼下的杨丽华,仍旧拥有一个超然的地位。

朝会上,议论完返京的一些琐事之后,杨暕站出来了。

“儿臣听闻,旧有的晋阳宫破败不堪,宫殿腐朽多生苔草,儿臣奏请父皇,重修晋阳宫,以便父皇将来巡幸山西。”

杨广一愣,好家伙,你小子脑袋灵光了啊?知道朕需要什么?

只见杨广微笑道:“此事暂且不提,运河刚刚建成,当下,朕需与民休养生息,劳民伤财之事,日后再说吧。”

“怎会是劳民伤财呢?”杨暕义愤填膺道:

“父皇乃天子,万民之君父,天下百姓怎忍心父皇居于老旧裂隙之所,天子如此节俭,非万民所忍见,儿臣虽囊中羞涩,却也体谅国力之艰,愿自奉家资,以修晋阳宫。”

杨广内心大喜。

殿下众人也是各怀心思。

杨玄感本来已经站出来了,打算说一句:还是齐王有钱啊。

但是一个字都没有说出口,又灰溜溜的站回去了,这尼玛是给皇帝修呢,我要是插嘴,岂不是自讨苦吃?

至于在太原时候,就反对重修晋阳宫的苏威等人,眼下也不吭气了,国库反正是没钱,齐王愿意自掏腰包,当然是最好了。

杨广仍是拒绝,笑道:“吾儿能有几个钱?此事不要再提了,朕一向从俭,一屋一宇皆可住人,晋阳宫不过是破旧了一些,还不至于漏风漏雨。”

父子俩说的话,直接将晋阳宫贬低成了破败残垣之所,要知道,开皇九年、十六年,两次改修,里面又一直住着宫女宦官养护,哪有他们爷俩说的那么不堪?

宇文述也站出来道:“国库是有结余的,怎么着也能给陛下拨出几百万,但是齐王一片孝心,臣以为陛下应坦然受之,这是儿子孝敬父亲,与国事无关。”

杨广摇头道:“非朕所愿。”

这特么就和皇帝登基之前的“三推让”之礼差不多,明明自己心里乐意,但还是得别人苦劝你半天。

三推让,是一套非常虚伪的礼仪,看似不应该存在,却真实存在。

杨坚登基的时候,就举行过这套礼仪,他说我不行,干不好的,大臣们说你能行,你必须行,然后杨坚再说,我真不行,大臣们说这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非你莫属。

就这样来回三次,杨坚便从“我”变成“朕”了。

这套玩意,还特么是糊弄老百姓,能进了皇城的,都知道这是作秀,就老百姓以为杨坚是真的不想当皇帝,而是上天要让他当。

至于杨广即位,就没有走这套流程,老子是顺应天命,继承大统,我让个毛啊我?

于是接下来,朝会上众臣也纷纷开口劝说皇帝,齐王一片孝心,您就接受吧。

只要不花国库的钱,苏威他们是没什么意见的。

但是李渊站出来了:“重修晋阳宫,耗费巨大,齐王恐难一力承担,臣以为,国库这边,怎么也该能匀出一点,今年扬州的铸币,半月前已经送来了,拨出一百万,不难吧?”

苏威高熲顿时愣住了,这怎么还要动国库?阿婆面呀阿婆面,你特么想干什么?

钱,归民部管,于是杨广勉为其难的看向民部尚书宇文述。

宇文述赶忙道:“扬州这次送来的新钱,有四百万贯,其中三百万确实有用途,剩下一百万,是可以调拨的。”

牛弘皱眉道:“据我所知,这四百万新钱,全都是用来还账的吧?还账尚且不够,怎么还能盈余出一百万呢?”

宇文述笑道:“牛公有所不知,钱,不是一次性还的,而是分三年归还,齐王当初借粮的时候,协议就是这么定的。”

牛弘皱眉道:“运河的亏空,已过千万之数,能早还,还是早还吧,各地粮商也都在等着这笔钱收购粮食,充盈市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帮助河北恢复生产,一百万钱送到河北,能盘活一个郡的粮行,齐王既然肯出资,就不要再动国库了。”

“行,”宇文述笑道:“我虽然家底薄,这次也愿跟随齐王,献微薄之力。”

说着,宇文述朝杨广行礼道:“臣愿出资三十万贯,为陛下重修宫殿。”

“胡言乱语!”杨广顿时动怒,道:“朕修宫殿,还用不着你的钱,怎么?朕已经到了跟人讨饭才能过日子的时候了?”

这话一出,牛弘顿时哑巴了,得!我特么不说了,人家皇帝看似在骂宇文述,实际在骂他。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