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页(1 / 1)
('
而且他能肯定,老家逢此大乱,家族又出了大血,肯定就会想办法找补,找补的方法,肯定就是在这个死亡人口上面打主意,死的没死,半残的全残,家里有男人的改成没男人,因为妇人也是半税。
卢楚发声道:“臣以为,巡查哪都能去,就是不能去河北,眼下的河北乃天下大灾之处,世家平民消耗过重,实不宜再增负担。”
“卢中书多虑了,并不是要给河北加负担,”裴矩笑道:“只是要彻查清楚,河北这一次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朝廷这边才能依据情况,制定政策安抚。”
卢楚心里骂道,你特么想干什么以为我不知道,不要说的那么冠冕堂皇,钱都还没还呢?又想在我们身上拔毛?
“河北的损失,地方官员已经都报上来了,虽与实际情况肯定有所出入,但也应不大,实无必要大费周章,于河北大索貌阅。”
杨铭直接抬手道:“当然有必要,难道朝廷不应该对河北当下的形势探究清楚吗?地方损失过重,主官要担责,所以这些地方官报上来的,水分肯定大,朝廷也是为了查清楚真实情况,卢中书没有必要反应这么大。”
卢楚不敢说话了,太子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他还指望杨铭给他当后台,否则内史省,不是他一个河北人能站得稳的。
至于同为河北出身的崔弘升,虽然心里也在骂,但是没有选择出头。
因为皇帝刚放了他弟弟崔弘峻一马,他这个时候再发声,多少有点不识抬举。
至于剩下的,大多都是关中人,巡查河北跟我们又没有关系,而且杨铭初任太子,这个时候不要跟人家唱反调。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支持杨铭的建议。
杨广点了点头,看向杨铭道:
“太子以为,此番巡查,以何人为宜?”
杨铭起身道:“户籍一事,向来归民部管,新任尚书崔仲方仍未抵京,侍郎崔津年迈,儿臣以为,以民部侍郎裴蕴为巡察使,司隶台别驾杨綝、韦福子为副使,最佳。”
一个正三品的(副bu级)民部侍郎,外加一个宗室,一个京兆韦,这个阵容足够了。
杨广点头道:“就依太子之请。”
第411章 私下见面
朝会结束之后,杨铭故意拉过来裴矩,两人小声嘀咕了一阵。
裴矩虽然是自己人,但赖账这种事情肯定不好明说,所以他拐弯抹角的暗示裴矩,希望裴矩去跟裴蕴打个招呼,好让对方清楚,下去以后到底该怎么做。
“殿下放心,事情轻重臣这里都晓得,必会好生嘱咐裴蕴,”裴矩接受了这个差事。
他和裴蕴虽然是族人,但是打招呼的时候也不能明说,只能像杨铭这样暗示,毕竟赖账的皇帝,你敢用嘴巴说出来吗?
这会给人留下话柄的,像这种事情,亲儿子都不能跟他明说。
两人联袂离开皇城的路上,杨铭又向裴矩请教了太子冼马的合适人选,裴矩也认为高颎和薛道衡最合适。
可惜这两人已经被杨广给伤透了,萌生了退隐的想法。
“王劭这个人,殿下听说过吗?”裴矩道。
杨铭知道这个人,但只能说不知道:“太原人?”
在大隋,你根据一个姓氏,基本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出身。
裴矩点头道:“此人乃旧魏时期,巨鹿大儒魏收的弟子,北齐时曾任太子舍人,开皇年间为秘书省著作郎,陛下即位之后,升至秘书监,但有人告发其仍在私撰齐史,陛下便将其罢免,由元德太子原先的太子冼马柳抃接任秘书监。”
魏收,顶级顶级的大学者,北魏时期,与温子升、邢邵并称为“北地三才”,也就是北方最牛逼的三大名士。
魏收和魏征,这是同族,而邢邵有一名弟子,就是卢思道,卢思道入隋后,与李德林(李百药的爹)、薛道衡并称大隋文坛三大巨匠。
卢思道还是封德彝的亲舅舅。
裴矩年少入仕,就是在北齐做官的,自然与同为齐臣的王劭熟稔,也知道对方是真有两把刀,要不然他也不会推荐给自己女婿。
王劭和李百药的志向,是一样的,就是修齐史,区别在于,杨坚是授命李德林修齐史的,李德林死后,这个差事就落在儿子身上,但是王劭,是在偷偷的私撰。
开皇年间,就有人告发过,本来王劭还以为这下玩完了,结果杨坚看过之后,却非常高兴。
为什么,北齐的历史,一点也不光彩,而王劭把老高家见不得光的那些事,都给捅出来了。
杨坚自然高兴啊,因为北齐当年拥有传国玉玺,认为北周非正统,那么做为篡周的杨坚,自然看北齐也很不爽。
修史书这种事情,一直都是当前朝代给上一个朝代修史,带有当前统治者的主观意图,所以基本上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上一个朝代的前几个皇帝还不错,后面的一个比一个王八蛋。
因为后面的如果不是昏君暴君,那我这改朝换代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了。
杨坚是好人,杨广是烂人,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王劭没有获罪,但是杨坚也不准其私下再撰齐史,结果这小子老毛病又犯了,杨广直接一脚把他给踢了。
“这个人现在在哪?”杨铭问道。
裴矩道:“还在京师,前段日子,还去我府上找过我。”
“那行,你跟他打个招呼,有机会了我见一见这个人,”杨铭道。
其实杨铭对这个人兴趣不大,但人家裴矩都把话说出来,你不见见也不合适。
“杨万石的事情,意思意思就行了,我打算让他去东宫,”杨铭路过尚书省,在外面交代裴矩最后一句话。
裴矩心里是不情愿的,但还是点头道:“小事情。”
尚书右仆射,分管民部、刑部、工部,杨万石是被刑部拿的人,归裴矩管。
离开皇宫之后,杨铭去了京郊马场。
这是他们家的马场,杨茵绛和裴淑英合伙办起来的,原先种马只有一百多匹,其中高昌龙驹只有十来匹,但是现在龙驹已经有一百多匹了。
高昌王麴伯雅来大隋的时候,敬献给杨广两千匹上等马,留给杨铭二十匹龙驹,
杨铭被封为太子之后,杨广又赏了一百匹。
再加上其他的马,马场的骏马总数已经超过四千五百匹,而且一直有小马出生。
负责配种的,是杨茵绛从娘家带过来的人,叫杨怀恩,不是弘农老杨家的,而是突厥人,本姓阿史那,是突厥王室的姓氏。
比如东突厥启民可汗,叫阿史那·染干,西突厥处罗可汗,叫阿史那·达曼。
杨怀恩的爹,原本也是突厥一个部落的首领,但是他爹当年是跟着都蓝可汗混的,跟启民是死敌,当年大隋帮助启民大败都蓝之后,十六岁的杨怀恩被当成俘虏送入大隋,做了杨素的奴。
而他爹,后来被启民给处死了,所以突厥他是回不去的。
杨素见这个人特别会养马,于是将此人的奴籍转为良籍,还赐姓杨。
“这匹龙驹,小人专门调教过了,这是马场最好的一匹马儿,殿下试试看,”杨怀恩牵过来一匹通体黑色,鬃毛油亮的大马,将缰绳递给了杨铭。
杨铭伸手接过,然后骑着在马场里绕了几圈。
确实不错,杨铭并不担心座下的龙驹烈性太大不好驾驭,因为杨怀恩敢让他骑,那么说明这匹马已经被完全调教好了,骑手基本的肢体语言,马儿也都能接收到,所以骑着很顺畅。
“就它了,这次我直接带走,”杨铭道。
杨怀恩拍马屁道:“太子英武盖世,当配最好的马儿。”
其实杨铭突然来马场,是有原因,因为有一个人约他在这里见面。
马场的面积非常大,有山有水有树林,又处在京城郊外,所以在这里碰头,会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场所。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