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页(1 / 1)

加入书签

('

对于这样的忠臣,杨广有心惩罚以警示他人,但还是没下得去手。

至于东突厥始毕的事情,杨广现在想召见,也没法召见了,人家派使者过来打了个招呼,意思是隋军真牛逼,打的真漂亮,我算是开眼了,既然战事已经结束,臣始毕便走了,祝大隋陛下安康。

既然始毕走了,北边的威胁便没有了,但是山东河北还乱着呢,于是杨玄感建议派大将南下平叛,杨广准了。

去的是谁呢,宇文化及,因为这小子也要被封爵了。

他沾谁的光?他爹呗,宇文述大破萨水主力,受降平壤,功劳最大,但已经是许国公了,没法封了,所以按照大隋以往的惯例,封不了爹,就封儿子。

杨广有意封郡公,因为明面上,确实是宇文述的功劳最大,封个郡公不为过。

但是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大家都认为,宇文述就打了一仗,功劳不能都算在他的头上,没有卫玄和李靖开路,他能这么顺利?所以封郡公不合适,最多封个县公。

杨约和杨玄感甚至认为,县公都不能封,宇文化及是犯了错的,导致吐万绪攻辽东不顺,给他封爵,别人的意见太大。

而杨广眼下,肯定是要嘉奖宇文述的,既然这么多人反对,那就让宇文化及去平叛,将功补过,将来也就方便封爵了。

杨约借着机会,直接道:“兵部每日的军情奏报,李靖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可谓居功至伟,主力南下之途如此顺利,李靖当居首功,臣以为,当封县公。”

他是在暗示皇帝,人家打成这样,我觉得也就是个县公了,宇文化及何德何能,封郡公?

杨广这一次倒是很利索,点头道:“诸卿以为,封哪里合适?”

苏威笑道:“李靖为陇西狄道人,也就是如今的临洮县,应为临洮县公。”

他的建议,没有任何人反对,毕竟整个南征之路,军报上都汇报的清清楚楚,李靖这一次确实是出了大力了,况且人家是太子的人。

在大隋,封爵封到家乡,是莫大的荣誉,就好比你是某地人,然后被当地政府封为形象大使,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要么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呢?人啊,一旦富贵了,最希望在父老乡亲面前装个逼,这样获得的认可感和满足感,不是其它地方能比的。

东哥发达以后,也是给家乡父老发钱,没见他给别人发钱。

杨广此番远征高句丽,大功告成,所以他的归途,不走运河了,他要走陆路过晋阳,然后回京。

名义上是验收晋阳宫,实际上就是在北方的老百姓面前装逼。

瞧见了没有,朕御驾亲征,几个月灭了高句丽,中原王朝几百年办不成的事情,我给办成了。

对于苏威的建议,杨广这边通过了,李靖就此封爵,成为他们家第二个县公。

他大哥李端的永康县公,这是袭的,他是靠自己拼来的,今后在家族当中,可以自立门户了。

身处宴会当中的冯盎,心里五味杂陈,高句丽这么顺利的被收拾,是他没有想到的,这下好了,宁长真跑不了了。

皇帝回京之后,肯定会收拾对方。

岭南为一体,宁长真要是倒了,他也快了。

于是他站出来道:“臣有一女,仰慕太子久矣,请陛下准其侍奉东宫。”

杨广心里很清楚冯盎在想什么,这是自保呢,以前有高句丽这个隐患,朕没功夫收拾你们,现在高句丽完蛋了,是时候对你下手了,不过在此之前,他肯定还是需要稳住冯盎的。

“皇后怎么看?”杨广看向萧皇后,让对方拿主意。

难得丈夫让她做主一回,萧皇后微笑点头:“准了。”

冯盎大喜,赶忙谢恩。

玄感看在眼中,嘴角一翘,你们啊,都晚了,还是我们家下手的早,如今茵绛的地位无可撼动,三位嫡出皇孙,谁配跟我们家争呢?

大隋未来的继承人,是我外孙,哈哈哈哈……

高元,已经快被押送至辽东了,礼部这边要准备受降礼。

没错,高元这种也算投降,因为人家是举着白旗出城的,虞世基负责接待的,毕竟周法尚那边把人家使者都杀光了,要投降,只能投降宇文述,以至于受降这个功劳,算在了虞世基和宇文述头上。

按照华夏自古以来的规矩,受降国君,是有很多礼节的,比如说,你得穿一身特殊的臣子服饰,从台阶下面,一步一步走上去,最后跪在杨广面前,把他们高句丽的印玺国书,呈给杨广。

等于是一场权利交接的仪式,跟禅让可不一样,禅让好歹是穿着皇帝衣服禅让,他这个是五彩斑斓的降服,衣服上色彩艳丽,就不是正色,代表你位置不正,这地方不该是你的。

这种礼仪,跟禅让一样,都是图个名正言顺,意思是让高句丽百姓知道,是高元干不了,所以求朕来管理这里,你们放心,朕比他强,你们的好日子来了。

从今以后,你们就是朕的子民,大隋老百姓过的好日子,你们都能过上。

处罗投降就没有这么多规矩了,他那个是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是不会将游牧民族视为国家的,所以处罗投降,可没有什么仪式。

受降仪式,无疑是杨广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刻,当然了,是建立在高元这辈子最屈辱的时刻。

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总是会让人心情愉悦。

杨广下旨,受降台要建二十丈高,也就是六十米,这下子何稠又犯难了,宇文恺已经死了,阎毗在涿郡还没过来,这差事又落到他头上了。

第535章 大鱼吃小鱼

王薄灭了没有,杨铭还不知道,但是反贼孟让以及他手下的三十六个贼头,被押送进京了。

历来收拾造反的,都是往最大了定罪,自然也是处以极刑。

反正怎么残忍残酷残暴,就怎么来,不然的话,无法震慑天下。

只要让天下人觉得,造反的下场原来这么惨,大家也就不敢轻易造反了。

诛九族,至今还没有开过先例,但是孟让的直系亲属,肯定是得完蛋,夷三族是跑不了的。

自打华夏刑法问世,直到眼下大业七年,还没有谁被诛过九族的,因为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九族的,是杨玄感同志,历史记载,受他牵连的有三万六千人,三万被杀,六千流放。

不过这一世,他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历史描述,玄感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杨广在杨素死后,说过一句话: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意思是,就算杨素不死,我也会诛他九族。

这话传到玄感耳朵里,心里便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再者,杨素确实是病死的没错,但是重病期间,杨广日日派太医探视,多少是有点盼着他早点死,杨素为了保全家族主动放弃治疗,以至早死。

而历史上的杨约,也是栽在了杨广手里,而杨玄感跟杨约的叔侄感情,是非常深的。

亲爹和亲叔,都是被同一个人弄倒的,杨玄感自然想报这个仇,而弘农杨氏一直就不怎么认可杨坚这一支,所以玄感觉得,你这种非正统都能当皇帝,那我这种正统弘农杨,岂不是也能当?

所以他造反了,而且声势浩大,李密当时给他出的上中下三策,他选择了下策,你不能说人家玄感选择的不对,只不过玄感不知道,他爹监工的洛阳,根本打不动。

当时守洛阳的樊子盖,玩了命的守,硬是把玄感给拖住了,等到来护儿和卫玄东西夹击,宇文述和屈突通赶到,杨玄感最终兵败身亡。

如果玄感当时去打京师,他照样打不动,那么历史上就会记载,是李密坑了他,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是玄感不听李密的,才导致败亡。

李密真要有这个本事,也不会被宇文化及重创,败给王世充,这两人跟来护儿宇文述他们比较,就不在一个档次。

皆乃时势造英雄。

胜败之数,本来就说不清楚,真要深究玄感之败,主要还是败在造反造的不是时候。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