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梁师都本身也确实能打,十场九胜,唯一的败绩,是输给了尉迟敬德。

进殿之后,梁师都几乎是下意识的朝宇文述那边瞥了一眼,杨铭见状,赶忙道:

“官复原职,出去吧。”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哄笑,梁师都毕竟是老人了,跟殿内的这帮武将也是老相识,大家也是顺着太子的话调侃了一番。

杨铭得抢在别人开口之前,先把梁师都安顿了,否则梁师都一个戴罪之身,真要在朝堂上给宇文述难堪,杀他都不算冤枉。

梁师都心里也清楚,太子是在保他,因为他刚进来的时候,宇文述的脸色已经变了,一副随时都会开口的样子。

人家要是一开口,他的举人资格都能被剥夺。

而宇文述,也是大胸怀,知道太子有意维护,所以并没有打算针对梁师都,但是那个小子刚才看自己的眼神当中,有杀气。

好家伙,你想弄死我?

就凭你?

武举这一科,一天之内就结束了,第二天开始,就是其它的二十一科,其中以进士科为各科之首。

这一科一旦拔魁,是铁定要进三省的,因为今年是第一届大规模增报举人、为国选才,所以朝廷一致认为,今年的科考一定要把士子们都安排好,算是打个榜样,以期后来者如雨后春笋,络绎不绝。

三省,一直都是朝廷中枢机构,两个是伺候皇帝,一个是兴国安邦,可谓重中之重。

所以这一科,注定了会是关系户的集中地,没有关系进不了大兴殿。

太常博士褚亮的儿子褚遂良。

杨素的幕僚门生,陈子良。

杨瑾的师傅王通的亲弟弟,王绩。

杨雄的幼子,杨师道都特么来了。

虞世南的好朋友,刘孝孙。

杨铭看到名单的时候,真不知道他们是来考试来了,还是拼关系来了。

要是论后台,杨师道得上去啊。

这场进士科,让杨铭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为什么难评优劣了,你不但得评人,还得参考人家的家世。

朝堂也是人情世故,观王的面子你能不给吗?由此可见,想要通过科考快速扶持寒门,任重道远啊。

接下来的殿试,杨铭基本上就是走过场了,因为这一次科考没有达到他的初衷,寒门选上的没几个,不过杨铭也都妥善安置了,毕竟有一个算一个。

而河北山东,他也是着重照顾,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说到底,今年的科考,还是为世家门阀当中的子弟,铺了一条名正言顺的路,人家们借着国家的政策,兴高采烈的入仕了。

这样不是办法,所以杨铭打算重开学堂。

开皇年间,杨坚在各州郡兴办学堂,是为官学,为的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杨坚又给废止了。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堂体现出它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就需要好好思考了。

在科考结束的第三天,杨铭主持朝会,在朝会上,他提出了重开学堂的念头,不只限于郡,县一级也需要要官办学堂。

他的这个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杨铭终于体会到了老爹杨广当年的感受。

既得利益集团,是反对改革的,要改革,就必须照顾到他们,否则就改不了。

杨铭是不会放弃的,杨坚当年能做成,他也一定能做成。

第591章 驸马都尉

“我大隋文脉,根基不稳啊,”

朝会结束之后,杨铭留下十来个大佬,颇为感叹道:“重开学堂,有弊端,但只要政策得当,终是要比十几年前强上一些的。”

杨雄点头道:“吃一堑长一智嘛,先皇废除学堂,实是各州郡学堂阳奉阴违,内中乌烟瘴气,于国举贤毫无作用,方才废止,如果能改善风气,使学堂清明,是可以试一试的。”

“代价太大了,”杨约皱眉道:“按照殿下的想法,各县也要开设学堂,那么这笔钱空前巨大,眼下国库实难负担,一座学堂,要划拨公舍,聘请老师,还有学生的食宿,建康,都要保障,最花钱的,还有书卷,所以并非一开一立之事,如果学堂也建了,却无实质改善,实为耗钱之无底洞。”

“你说的对,”杨铭点了点头:“所以重开学堂一事,要慎重,最好是先在某一地率先试行,观其后效,再做长远考虑。”

宇文述认同道:“太子所虑极是,既为官学,那么老师自然是要朝廷任命,其学术主张,不能与朝廷背道而驰,那么在此之前,就需要先培养老师,这也是需要时间的。”

杨铭微笑点头:“诸公只管各抒己见,办法是议出来的嘛,学堂乃天下人心所在,不可没有,也不能空设,如果重开,势必要较之从前,焕然一新,先行试行,放在山东,你们觉得怎么样?”

“不妥,”杨玄感摇了摇头:“还是关中为宜,关中乃龙脉所在,国有大策,还是关中更好推行一些。”

卫玄赞同道:“臣也以为如此。”

崔仲方、卢楚没有什么意见,李渊也是默不作声。

其实在所有人看来,他们还是觉得太子有点异想天开,重开学堂没有那么容易的,而他们不过是顺着太子的意思,提了一些建议而已,毕竟学堂的存在,肯定是重要的。

因为自古以来,苟非丧乱之时,尚有学堂,如今天下承平,没有学堂,等于断了士子的上升渠道,他们这帮既得利益者,也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为没有上升渠道的话,天下必乱,谁也不希望活在乱世。

华夏古代最早的教育系统,出在宫廷,由最早期只教育皇家子弟延伸为官吏子弟亦可,也就是太学了,杨坚就是北周太学出来的。

到了先秦时期,出现了私人传道授业的局面,也就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聚众讲学。

这一时期,也是中华古代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但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推行政教合一,也就是所谓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想要学习知识,只限于秦律所准许的,拜师也只能拜当官的,等于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到了汉朝,进入太学的鼎盛期,也就是官办中央大学。

因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功臣、外戚、官吏,多遣子弟入学,毕竟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一条上升途径,久而久之,这里便不再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而更多的是政治色彩,朋党聚集,派系林立。

魏晋开始直到大隋立国,因处乱世,所以太学更是成为一种粉饰太平的工具,入学者皆为勋贵,肄业之后还是勋贵,基本形同于走过场,镀金来了。

杨坚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在天下开办官办学堂,但学堂当中的学生,几乎全是官吏子弟,他们就是不学,将来也会有好的前景,至于庶人,也就是平民,都进不去学堂。

杨铭要做的,就是怎么让庶人进去。

老百姓想要供养一个读书人出来,几乎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就得食宿全免,所以杨约的担忧是最贴合实际的。

没钱。

谈到了中午,杨铭令内侍省准备饭食,然后大家就在大兴殿边吃边聊。

这些个大佬,在各部门属于是那种一锤定音的,也就是卷宗交上来,看一遍,批个红就行了,不算很忙。

所以大家把时间耗在这里,并不在意。

杨铭看向李渊,笑道:

“陛下有旨意,责问我为何要给始毕的儿子一个和亲公主,我已经回复了,不过陛下的旨意里,还有一个内容,事关世民,唐公想听否?”

其实,杨广是给儿子写的信,旨意是门下省送来的,也没有丝毫责问的口气,杨铭给老爹和门下省的回复,自然也都不一样,毕竟门下省的回复,是会放在朝堂上去说的,而杨广的问询,是父子之间的交流。

怎么回复杨广呢?挑拨东西突厥的关系,安始毕的心,因为始毕如果觉得大隋对他没有什么念头,就会腾出手对付西突厥,而西突厥想要抵抗始毕,必然得依靠大隋,其实还是长孙晟的那套离强合弱。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