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页(1 / 1)
('
“岭南的府兵,加起来还不够八千人,而且极为分散,丘和想要平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给他调兵。”来护儿摇头道:“最好的方式,还是不要打,去年一场举国大战,消耗太大了,眼下人心思安,又是在南方,大规模调兵的话,军府也会闹情绪的。”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军饷没发完。大隋军府的分布,以关中为最,其次河南,然后是山西河北山东,北方的军府,占据了整个大隋兵力的七成,南方只有江都的军府,颇具规模,其它的都是下三等的骠骑府,也就是说,一座军府的兵员,多则八百,少则三百,而且非常分散。南方一直就是这样,看地图话的话,都在大隋版图之内,实际上真正能完全操控的区域,也就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北部,福建北部,其它地方,都不太好管。远征高句丽之后,朝廷欠下了大量的军饷,民部原先的计划,是五年之内发完,而且是优先北方,南方这边直到现在,才发了一丁点,也就是来护儿麾下的五万江淮水军。欠我的钱不给,还要让我再卖命?不可能。所以来护儿的顾虑,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场的这些人,其实已经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了,幸亏太子有先见之明,早早的交好始毕,始毕也来了,人家要是不来,南边有岭南之乱,北边还有个始毕,这事情没完没了了。杨广皱眉道:“怎么会有情绪呢?为国平叛正是建功之时,崇善(来护儿字)多虑了。”他说的也有道理,因为建功立业嘛,是军府的将领建功立业,跟普通卫士关系不大,将领们肯定愿意,因为朝廷欠他们的军饷,还没他们自己搞的多,无求所谓的。但是卫士们,肯定不乐意,一旦强行征调,引发兵变,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苏威道:“派人去找宁家谈吧,郁林郡是他们的地盘,起了这么大乱子,说不得背后就有他们的份,眼下朝廷不能用兵,还是暂时安抚吧。”牛弘冷笑道:“归其原因,还是宁家和冯家不肯出力,在京师的时候已经谈好了,一回岭南就变卦,反复无常,令人不耻。”“本就是蛮夷,牛公还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德行吗?”裴蕴笑道:“我以为,不如让宁长真回去,让他主持平叛。”“不可,”来护儿赶忙道:“此人一回,无异于放虎归山,刚才苏公说的对,郁林之乱很有可能就是宁家在背后捣鬼,如果让宁长真回去,后果难以预料。”宁长真如果回去,人家完全可以假模假样的跟叛军干几场,然后装作大败,龟缩一地,就可以彻底的在背后操纵叛军,逼迫朝廷撤回政策。朝廷要是妥协了,宁长真再出山,将那个傀儡灭掉,这样一来,他们岭南的利益,就算保全了。冯盎在广州,就是故意敷衍的,他也不想得罪朝廷,但是他比谁都清楚,朝廷的政策眼下在岭南,万难推广,得罪朝廷和得罪岭南本土豪族,怎么选?很好选,哪个跟我亲近,我选哪个。在座的都是人精,后面的形势会怎么走,早就算清楚了。杨广沉声道:“岭南,必须施行朝廷政策,朕必取之,不遗后世忧也。”来护儿脸色微变:“陛下,真的不能用兵啊,我大隋主力在北,南方之兵不堪战亦。”远征高句丽,三十五万的陆路精锐,全都装备了精炼兵械,但是来护儿的水军,可没有,至今也没有。因为杨广放话了,从今以后想要精炼兵器,得卫士们自己花钱买,其实就是想顶工资。但是现在没有仗打了,卫士们肯定是选择要钱,而不是选择要兵甲。杨广之所以想要打岭南,也是想要销账,因为你们要去打仗了,兵甲是性命所在,你们总不能不要吧?河东炼场一直在铸造精炼兵械,东都的卫尉寺府库,已经囤积了不少。得卖出去啊,精炼场本身还欠着一屁股债,一直跟朝廷要钱呢。所以在杨广看来,打岭南,利大于弊。“即刻征调江淮军府,凑三万大军,交由麦铁杖,令他南下平叛。”来护儿赶忙向其他人投去求助的眼神,只有牛弘和裴矩回应了他。“其实一万人就够了,”裴矩道:“只要装配精炼兵械,一万足以平叛。”杨广带来江都的十五万大军,都有精炼兵械,但杨广不会拿自己的中央军去打岭南,至于裴矩的提议,杨广直接否定了。我能卖三万件,为什么只卖一万件呢?一群大佬,终究还是没有拦住杨广,于是江南地区再一次征调大军,民间为之大惊。在大隋,北方的人口占了六成还多,南方人口本来就少,一半还管不了,你从江南征调三万兵,跟在北方征调三万兵,不是一个概念。就好比你从鸡窝拿十个鸡蛋和从养鸡场拿十个鸡蛋的区别。打高句丽,北方出了多少人?南方出了多少人?洛阳这边,留守的卫尉寺少卿刘权接到了旨意,于是找赵国公独孤纂,着他准备漕船,往江都运输精炼兵械。有了运河之后,不得不说南北的交通真的是太顺畅了,从洛阳装货,就可以直达江都。独孤纂也懵逼了,怎么又要开打了?这么多兵械,单是运输,就要两个月,过了年能送过去,都算不错了。而杨广也非常有耐心,我打岭南,主要是卖东西,东西不卖出去,我不可能派兵去打,那样太吃亏。再说了,征调兵员这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年关之前,杨广都不会用兵。这天,杨广在将沈婺华邀请过来,与萧皇后及一众嫔妃,在书房内临摹着王羲之的一副字帖。南方人对王羲之是最为推崇的,杨广也是一位顶级书法爱好者,于私,他仰慕王羲之,于公,推崇王羲之有益于收服江南士子。于是杨广想起了儿子杨铭,第一次见到王羲之真迹后说的那句话,于是他干脆借用了:尽善尽美,古今无二,高韵深情,百代服膺。杨广对王羲之的这个评价,眼下已经传遍江南,大家一致认为,皇帝有眼光。第600章 皇帝带货书房内,有沈婺华,她对王羲之的字帖,也是非常钟爱的。而且人家亲眼见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王羲之的七世孙智勇和尚,本名叫王法极,献给了陈宣帝,也就是陈叔宝的爹,所以兰亭集序一直都收藏在旧陈皇宫。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杨广灭陈之后,得到了兰亭集序,但是他看不上眼,交给了智勇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李世民就是从辩才和尚手里得到了兰亭集序。不管历史上怎么说,这一世的杨广,是绝对不会放过兰亭集序的,他在攻破旧陈皇宫之后,刮地三尺,结果没找到,至于下落如何,他也没有查清楚。事实上,就是被辩才和尚拿走了,从贺若弼的眼皮子底下拿走的,贺若弼是真的不识货啊。大隋尊崇佛教,对于大德高僧,是非常礼遇的,辩才和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陈叔宝的好朋友,经常被邀进皇宫吟诗作画,人家自然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所以在旧陈皇宫还没有被攻破的时候,就抱着一堆佛经以及兰亭集序往外跑。被贺若弼给逮住了,询问之下,才知道对方是永欣寺的高僧,怀里抱着的是几卷佛经,于是贺若弼令麾下将领检查之后,就把人给放走了。这就是眼睛长屁股上了。而眼下,只有杨铭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但是他不会告诉杨广,为什么呢?担心杨广驾崩之后,做陪葬品。杨铭将来就算拿到手,也不会做陪葬品,容易被摸金校尉光顾,就算侥幸躲过了发丘天官、搬山道人、卸岭力士,也躲不过郭沫若。宁长真也被召来了,他对王羲之是不怎么感冒的,他只对沈婺华有兴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见过好几面了,时间非常短暂,主要是杨广也在场,两人想要叙旧也不方便。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