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页(1 / 1)

加入书签

('

蔡王杨智积是东都守备,闻言皱眉道:

“东都没粮食啊,陛下南巡消耗了一些,今年供给京师的粮食足有八百多万石,四大仓已经差不多空了,东都朝廷是指望不上了。”

卢楚挑眉道:“没有粮食,关中百姓今年又遭了难,匪盗猖獗几乎不可避免,可是关中不宜用重典,还是要想个法子解决粮食问题,跟王士隆打个招呼,让他从巴蜀送点粮食过来,关中是必须保障的。”

“还有高昌,也得跟他们要钱,”杨玄感道:“我们为了他损失这么多,不给钱,没门。”

杨约皱眉道:“怎么给?麴伯雅是为什么被踢出去的,你不是不知道,他要是再给咱们增加贡品,压迫当地平民,高昌还得出问题,咱们还得给他擦屁股,犯不着的。”

杨铭点了点头,抬手道:“高昌就算了,咱们还指望西域的贸易呢,这个地方不能再乱了,契苾歌楞不是还被关着吗?传信给铁勒人,让他们拿两万匹马来赎人。”

“这个人还是杀了算了,”宇文述道。

杨铭笑道:“能换两万匹马,就不能杀,换不了,再杀不迟。”

铁勒这一次,基本上废了,扔在大隋国境内的俘虏,都有八千多人,被俘获的战马六千多匹,首领也被关起来了。

东西突厥损失也不小,三万多的俘虏,安顿在哪里,是个问题。

往东北送吧,太远了,一路上要吃多少粮食?这些人是必须打散的。

人口就是生产力,大隋现在需要人口。

杨铭道:“所有俘虏,民部负责安迁,巴蜀、荆州、河北、河南都可以安顿一些,要尽量打散,一个县不得超过两百人,剩下的让他们去挖矿挖煤修水渠。”

超过两百人,尤其还都是男人的话,会形成一股地方武装,当地的地方官会很头疼。

崔仲方点了点头:“荆州今年有两个郡遭了水灾,下面一直在催,这个钱,臣实在是没办法了。”

“需要多少?”杨铭问道。

崔仲道:“民部大致算了算,至少得三百多万贯。”

“账上没钱了吗?”杨铭道。

崔仲方点头道:“应急储备的七百万贯,只剩下一百多万,真不能动了,境内战事,符合动用应急钱的条例,所以早早便拨出去了,而且也不是只有钱的问题。”

“你说,”杨铭道。

崔仲方道:“首先要赈济,极贫民赈米,次贫民赈钱,稍贫民赈贷,赈,之所以赒(zhou)穷民,皆因稍得过之家,虽遇大祲(jin),尤能百计求活,惟贫民只能坐以待毙,赒之期宜急,赒之法宜均,永安郡和江夏郡官仓需要打开,赈济灾民,但还远远不够。”

“第二,为调粟,调粟分三种,移民就粟,移粟就民,以及平粟,荆州两郡,平粟是做不到了,只能用前两种,管子言: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今两郡遭水灾,粮价必涨,朝廷必须干预,以受灾价格,调粟赈灾。”

移民就粟,就是将灾民迁移到有饭吃的地方,移粟就民,就是将没有受灾地方的粮食送往灾区,两者是要同时进行的。

崔仲方继续道:“第三是养恤,也是三点:施粥、居养、赎子,朝廷要一直开设粥棚,日得一食则不死,保障灾民性命,对于患疾生病者,要提供药物及居养之所,卖子女求生者,朝廷要将他们的子女赎回来。”

“第四是善后,有四点,第一为安辑,要为灾后流亡之平民提供安居之所,还要重新授予田亩,第二为蠲(juān)缓,也就是缓税或者免税,给灾民提供休养生息的时间,第三是放贷,朝廷要开放借贷,鼓励平民借钱置办新产,最好免息或者低息,第四是节约,受灾郡县官署,日常开支一应从俭,与民共度难关。”

杨铭听的瞠目结舌,拍桌道:“治国良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公之赈灾方案,当写入律法,为大隋救荒之国策。”

杨约也是感叹道:“三省六部,就是崔公提出来的,如今救荒法,还是崔公的更为详尽周全,国之柱石,不外如是。”

“就这么办,”杨铭道:“着令荆州各郡,调配库粮以供灾区,受灾百姓也要迁往富地就食,免税三年,粮价以平日半价出售,凡有囤积居奇者,立斩!鼓励豪族富商放贷民间,凡高息者,抄家!”

崔仲方嘴上说没办法,其实办法早就想好了,但是他不敢这么干,因为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开官仓,这个他做不了主。

官仓的粮食,等于国库储备,他虽然是民部尚书,也得请示上面。

人家的这个法子,省了很多钱,因为有放贷嘛,民间的钱借给民间,国家的负担就轻了,但是朝廷这边,肯定也得拨点钱。

杨铭以秦王杨瑞的名义,从东宫拨出一百万贯,用于荆州赈灾,给自己儿子早点留个好名声。

历史上,只要受灾,必有民乱,只要有民乱,必劫官仓。

因为只有官仓里有粮食,而很多时候,官仓是不会打开的,因为它在整个国家的统计当中,是用来调配全国的。

所以有些朝代的苛政时期,一旦受灾,官仓的粮食会第一时间押送走,所以劫皇粮的事情屡屡发生。

不是所有皇帝,都会开仓赈济的,电视剧里不是有句名言嘛:皇帝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几个县嘛,淹了就淹了。

国富民穷,国穷民富,就是这个道理。

眼下的大隋国库年年亏空,还不是把钱都花出去了,虽然只有一少部分会让平民受益,但终究是用之于民了。

杨铭是真心佩服崔仲方,但是历史上,崔仲方明年就得挂。

朝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不能让他挂了。

所以杨铭直接从太医署调配两名太医,以后专门负责崔仲方的身体养护,但有小疾,立报朝廷。

“崔公的长子,如今竟然还只是一个定陶县令,这是吏部的过失,”杨铭看向吏部侍郎崔君肃。

崔君肃也觉得自己冤枉啊,尚书虞世基在江都,另一个侍郎高熲的儿子高盛道还在服丧,眼下京师就我一个人撑着,我累死了都快。

“确实是臣的过失,京师如若有缺,当第一时间召回,”崔君肃道。

杨铭直接抬手道:“不用那么麻烦了,从民部调一个人出去,让崔民焘去民部,父子同心,你们要帮陛下管好了。”

又让我得罪人啊?调谁出去好呢?崔君肃一脸苦逼的答应了。

第638章 我说杨约,你活腻了?

身在江都的杨广,几个月之间,他的情绪经历了一个极大的波动过程,像是过山车一样。

从得知东西突厥联盟的盛怒,到对方进入关中的暴怒,再到射匮、始毕纷纷被杀之后的大喜。

心理素质差点的,得心梗。

杨广自己也没想到,东西突厥竟然敢打大隋,而京师呢,打了一场大隋立国以来对突厥作战的最大胜利。

两个可汗死在了国境之内,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完美了。

“太子坐镇,京师稳如泰山,陛下有储君至此,当无忧矣,”苏威笑道。

书房内,杨广仍然很激动,因为在他看来,东西突厥已经被打残了,扫灭北方,可以提上日程了。

等到今年江南的赋税全都收缴上来,他就打算发动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

是的,以大隋现在的国力,如果你不顾及百姓生命的情况下,是有能力发动的。

但是发动之后,国家会变成一副什么样的烂摊子,就不好说了。

杨广兴奋道:“朕明年四月返回东都,届时征调大军,朕要御驾亲征,扫灭东突厥。”

苏威等人顿时懵逼了,赶忙就劝。

裴蕴道:“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是三五年之内,不能打啊,攻灭高句丽不过才过去三年,各地财政都是亏空的,经此一战,东西突厥在短时间内,对我大隋再无威胁,我们应休养生息,方为固本之策。”

杨广摇了摇头:“不灭此心头大患,朕寝食难安,始毕来江都朝见,谦卑谨慎,谁能想到却是包藏祸心,可见突厥一日不灭,我大隋边境当一日不宁,如今他们遭遇重创,正是一举攻灭之机,时不我待,传旨京师,着令太子筹备粮草军需,以供朕御驾亲征。”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