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页(1 / 1)

加入书签

('

没有李密的瓦岗寨,成不了大气候,甚至都不值得朝廷正眼看他一眼。

历史上,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被称为三大反隋势力,他们灭了张须陀、薛世雄、宇文化及三大隋军主力,为李渊做了嫁衣。

那时候的李渊和王世充,可不叫反隋,人家俩聪明,都扶植有傀儡皇帝,刚开始也是称王不敢称帝。

杨玄感自打来了洛阳之后,整个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有个奸诈小人,传给了玄感一句话。

这句话叫做:使素不死,终当夷族。

传话的人,来自内侍省,是个宦官,很早之前就被杨素收买的宦官,但是他为什么以前不说,现在才说呢?

杨玄感是个孝顺孩子,虽然被亲爹和亲叔从小压迫,但他是非常孝顺的,要么说严父出孝子呢。

他在知道这句话之后,自然是咬牙切齿,因为他爹当年病重的时候,就跟他说过,皇帝在等着他死呢,他不死也得死。

但是你要说玄感因为这句话就会造反,那也是不可能的,闺女是太子妃,外孙将来是继承人,我他么造哪门子的反?

再说了,叔父还要跟着北征呢,我要是反了,叔父怎么办?

但是对杨广的切齿痛恨,已经种在了玄感心里,而那个在背后指使宦官挑拨玄感的人,这一次也算是失招了,他应该挑拨玄感和太子的关系才对。

那样的话,玄感造反的机会会更大一些。

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主要是不好挑拨,因为玄感的闺女可不是一般人,人家与太子伉俪情深,你未必挑拨的动。

第648章 商君书

杨广这个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在洛阳呆了没几天,就带着后宫家眷启程往京师去了。

不过他不会进京,而是直接过黄河,入河东,往北去晋阳。

杨铭收到消息后,早早带着杨茵绛裴淑英以及长子杨瑞、次子杨瑾,在华阴县等待自己的爹娘。

自打杨广继位之后,杨铭大部分时间都守在京师,哪也去不了,方便他老爹想去哪去哪。

杨广这一次,是甭想坐他的观风行殿了,因为黄河上的浮桥,过不去,拆了重新组装又太费劲,所以只能是乘坐马车。

这个人到底多么的急性子呢?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在华阴县等他,而人家压根就没有停止行军,而是令杨铭一家子人,挨个的进入他的皇辇当中问话。

“薛道衡身体如何?”杨广一脸慈爱的看向自己的孙子杨瑞,微笑道。

杨瑞坐在车厢内,赶忙答道:“回祖父的话,师父身体康健。”

杨广撇了撇嘴,又看向杨瑾:“你小子怎么比你大哥还高还壮?平时有联系骑马射箭?”

“啊?我不知道啊?我没有练习骑射啊,”杨瑾摸着后脑勺,嘿嘿笑道。

萧皇后忍不住掩袖笑道:“阿云的个头,本来就比茵绛要高,这孩子是随了他阿娘,瑾儿肩膀这么宽,是随了你和麒麟儿。”

老杨家也是有基因特征的,就在肩膀上,他们都是平肩,而且宽厚,这样的肩膀穿衣服非常显威猛。

杨坚杨广杨铭都是宽肩,但是杨瑞不是,他的肩膀随了他娘,但是长相非常类杨广,都是看似秀气,实则霸气内敛。

“朕这次远征,想带上你们两个,愿往否?”杨广笑道。

兄弟俩对视一眼,赶忙道:“孙儿愿往。”

“不行,”萧皇后顿时皱眉:“郢回不能去,路途慢慢,不要生病了,瑾儿身子健壮,反倒可以出去转一转,我看这孩子,是个军伍的好料子。”

杨广猜到皇后是担心杨瑞在外有什么闪失,于是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

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拿国本开玩笑,毕竟这一世的杨广,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继承人,他没有任何摆烂的心思。

杨瑞想去吗?不想去,杨茵绛是个聪明人,嘱咐儿子若是你祖父要带你走,千万拒绝,但是她忘了嘱咐杨瑾。

不是故意的,是真的忘了。

杨铭就跟在皇辇后头,身后自然是那帮朝廷重臣,本来宇文述是可以坐马车的,但是太子来了,他肯定得骑马陪在一旁。

“粮草辎重才有三分之一运抵前方军仓,这么仓促上路,后勤断了可如何是好?”杨铭小声道。

宇文述小声道:“不会有问题的,我已经嘱咐好玄感了,粮草也征调的差不多了,四大仓正在昼夜不停的调拨,军需会源源不断送抵前方。”

杨铭叹息一声:“你觉得这样好吗?”

宇文述也跟着叹息一声,瞥了一眼皇辇方向,小声道:“无奈之举,只能如此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广这次北征,粮草是先行了,但只是先行了三分之一,与高句丽那次不一样。

当年远征高句丽,所有粮草是全都囤积在涿郡之后,大军才开拔的。

两人聊天的同时,杨瑞杨瑾他们下了马车,而得知消息的裴淑英如遭雷击,赶忙找到丈夫,希望能帮忙替儿子回绝。

杨铭也懵逼啊,你是打仗去,不是旅游去,你带着我儿子干什么?

进入车厢后,萧皇后的眼神就没有离开过儿子的脸庞,要么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人生在世真正愿意为你去死的,亲妈,是排在第一位的。

“怎么瘦成这副样子?胖了是不好,但也不能这么瘦啊,”萧皇后看在眼中,一阵心疼。

杨铭笑道:“回阿娘的话,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千金难买老来瘦,可知瘦一点是好的。”

“有这句俗语吗?”杨广愣道:“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杨铭笑道:“有的,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做父母在,不远行。”

萧皇后顿时大笑,看向一旁的丈夫,道:“瞧见没,我就猜到儿子会跟你要人。”

杨广嘴角一勾:“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杨瑾今年也十一岁了吧?”

“回父皇,是的,比郢回小一岁,”杨铭答道。

杨广呵呵道:“十一岁了,也该出去历练一下了,他们兄弟俩被你禁在大兴,外面如何一概不知,你觉得这样好吗?听说郢回前些年看上了韦圆成的闺女?这就是在家里憋的,你得给他找个事情做。”

杨铭道:“此番北征,国家用兵,杨瑾跟着府上北上,毫无用处,战事一起,不可预料,儿臣只是觉得……”

“不必多说!”杨广抬手打断道:

“他们俩给你当儿子,也是憋屈,也就是朕当年北巡突厥的时候,带着他们出过门,自打那以后,两个小子连我大隋版图之辽阔,山河之壮丽,都没见过,你是不是想让你的儿子做那坐井观天之物?只知关中而不知九州四海?”

不是,但他才十一岁,你带着他去打仗,这叫怎么一回事啊?

“好了好了,就让瑾儿跟着去吧,”萧皇后做和事老道:“仁安(杨倓)也会跟着去,路上有兄弟作伴,他不会孤单的。”

杨昭的三个儿子里,两个庶出一个嫡出,但是杨广夫妇最宠庶长子杨倓,经常带在身边,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杨侗、杨侑分别被王世充和李渊立为傀儡,而常年跟在杨广夫妇身边的杨倓,与杨广一同在江都被杀。

杨铭默不作声。

杨广朝妻子道:“你先下去,我跟他说几句话。”

萧皇后点了点头,令车马停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后,被侍女扶下马车。

人家知道,他们父子之间有些话,她还真不适合旁听,因为杨广和杨铭,肩负祖宗社稷。

“你在岭南的那套田亩新政,朕都看过了,虽有些异想天开,但朕并未反对,”杨广笑道:“你知道为什么吗?”

杨铭摇了摇头:“儿臣不知。”

杨广道:“丁男授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但是我大隋百姓,足授田者千中无一,你不要以为你祖父不知道,或者是朕不知道,这天下的事情,朕哪件敢不知道啊。”

杨铭点头道:“儿臣起初也以为是下面官员虚报田亩,以至于国家蒙在鼓里,后来才想通,祖父和父皇应该是清楚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