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1 / 1)

加入书签

('

其面容白皙,鼻梁挺直,相貌十分俊朗,特别是那双眼睛,带着一种温和如玉的光彩,一眼看去,就会让人想起“翩翩美少年”这种形容词。

不过当赵佗看到少年身上的衣裳时,眼皮不由一跳。

趋于瘦长的曲裾深衣,续衽钩边,腰间环佩叮当,带着鲜艳色彩的衣服上绣着满地云纹,衬托着凤鸟的图样。

相比庄严古朴,甚至略带古板的秦国装束,这是典型楚国服饰的特点。

若是少年再戴上一个楚人特有的高冠,那就活脱脱一个楚国佳公子了。

“见过公子、公主。”

赵佗行了一礼,对方身份不言而喻。

秦王长子。

公子扶苏。

“赵君乃是国之功臣,勿要多礼。”

扶苏亦微笑着还了一礼,一言一行中,有一种独特的楚式优雅。

赵君?

这年头,“君”这个字是一种尊称,类似于后世的“您”,用在人名姓氏之后,代表着对别人的尊敬。

扶苏以公子之尊,称一个小小的公乘为君,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礼贤下士”吧。

赵佗道:“不敢在公子面前称君,公子唤我赵佗便可。”

扶苏摇头道:“赵君心有封侯之志,舍刀笔之途,从戎奋进。如今更亲自擒获刺杀吾父的燕国太子。于父于国,赵君都让扶苏钦佩,当得起扶苏一礼。”

说着,扶苏竟然真的向赵佗一揖而拜。

“公子不可。”

赵佗吓了一跳,忙上前将扶苏拉住。

对看多了类似场面的赵佗来说,这种场景很老套,不外乎是收买人心的手段。

但当他真的身处其中时,心中还是忍不住泛起了一丝涟漪。

堂堂秦国长公子向自己拜谢,这等行径不感动吗?

而且赵佗能感受到,扶苏说的话很真挚,他的行为也非虚伪作态,而是发自内心。

此等行为,确实符合那句“仁爱谦和,信人奋士”的评价。

怪不得日后陈涉起义时,都要扯上公子扶苏的旗帜,加上一句“百姓多闻其贤”。

“好了好了。”

嬴阴嫚皱了皱鼻子,她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

她看着赵佗,睁着大大的眼睛问道:“赵……赵君,我听说是你出谋让李将军奔袭千里,才从半路上截住燕贼的,那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往东边跑的呀?还有那个行刺父王的丑燕丹,我可听说他长得白面獠牙,凶恶得很,你又是如何将他捉住的?”

连珠炮似的问话后,是一双充满好奇的美眸。

一旁的扶苏亦满脸兴趣。

赵佗略一沉吟,见两人都想听,秦王又一直没来,便清了清嗓子,干脆讲起燕地的战事来。

他口才本来就好,如今摆出说书人的架势,各种故事手法一用出来,奇谋诡计,战场厮杀,将一场燕地大战讲的是精彩至极。

特别是提到最后追捕燕丹的飙车大战时,整个殿中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这时代的娱乐本就不多,更别说扶苏和阴嫚两兄妹长于宫中,虽时而能出宫游玩,但哪听过这般精彩纷呈的故事,特别是其中还牵扯到刺杀他们父王的主谋,更是将自身的情感代入进去,彻底入戏。

当听到燕王喜竟然为了自身逃命,一脚将亲生儿子踹下车时。

嬴阴嫚不由斥道:“这父亲真是豕犬不如,呸呸呸。”

扶苏亦皱眉道:“燕王真乃天性凉薄之辈,君不正,则臣为奸佞,无怪乎燕国上下不修仁德,做出刺杀之事。”

当赵佗讲到因为连环车祸,导致战车翻车时,兄妹两人皆是屏息凝视,生怕燕丹趁机逃跑。

又讲到后来涉间一箭射中战马,让燕丹摔翻在地时,扶苏忍不住抚掌称赞:“好一个善射之士。”

嬴阴嫚则更关注于燕丹装死想要偷袭赵佗的事情。

当她听到燕丹手中握着剑,极有可能是装死时,她神色紧张,双眼大睁,两只小手紧紧抓住衣角,深怕那奸贼燕丹暗算得逞,伤到眼前少年。

而当她听到赵佗早有准备,一剑率先刺出,戳进燕丹屁股,顿时喜得捂嘴笑起来。

“刺的好,让这恶贼还敢装死!”

就连扶苏也点头道:“燕丹真乃险恶之辈,若非赵君奇谋勇力将其擒获,此人恐怕会遁入辽东,让吾等父仇难报。”

赵佗故事讲完时,两兄妹已是听得聚精会神,都已经忘了多少时刻。

嬴阴嫚明显意犹未尽,恳切道:“赵君讲的真是太好了,可否再讲讲其他事情。我还听说你制造了一个……”

“阴嫚。”

扶苏叫了一声,说道:“赵君乃是父王召来此处,想必有要事相商。我等在此叨扰已经是很无礼的事情,又岂能继续让赵君为难。”

“哦。”

嬴阴嫚撇了撇嘴,一双美眸看着赵佗,明显是被他口才吸引住了。

赵佗的目光却盯着扶苏。

这位扶苏公子,与他原本想象的不同。

从其表现谈吐来看,确实是一位谦恭仁爱的公子,其口中常提及“礼”、“仁”等概念,明显是受到过儒家经典的影响。

但扶苏绝非那种“以德报怨”的“圣母”,而是更类似“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先秦君子,这从他对燕丹父子充满厌恶和憎恨就能看出。

所谓“刚毅而武勇”,太史公的这句评价在此时已经有了显露的痕迹。

这些也说不上好还是坏,只是按赵佗的观察,扶苏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与整个秦国以法治国,言必及法的理念有些不搭。

更别说是扶苏穿在身上的楚服,和整个秦宫的风格亦很不相符。

“不过父王怎么还没来?兄长,那咱们就先离开吧,要不然被父王看到,又少不了……”

嬴阴嫚眨着眼睛,看着殿门。

秦王正站在那里,高大的身躯将门挡住。

“呵呵,现在想到寡人了。”

第一百零六章 :扶苏

秦王政静静的站在门口,注视着殿中三人。

赵佗满脸尴尬。

他刚才讲的很投入。

扶苏和嬴阴嫚两兄妹也听得入了谜,完全没注意到秦王是何时站在门口的。

“嘻嘻,父王,我和兄长恰巧从这里经过,也是刚进来,刚进来。”

嬴阴嫚跑到秦王政身侧,拉着他的袖子撒娇。

“你呀……”

秦王政捏了捏女儿的鼻子,笑着摇头,他也不戳破少女的心思,目光落到殿中两个少年身上。

当他看到扶苏身上的楚服时,双眼不由一眯。

“拜见大王。”

“见过父王。”

赵佗和扶苏连忙行礼。

秦王政微微颔首,说道:“扶苏,与赵佗一谈,可有收获。”

扶苏点头道:“禀父王,儿臣确实收获颇丰。听了赵君一语,方知前方战事艰辛,士卒劳苦。且那燕王父子奸诈险恶,君邪臣佞,父王灭燕,实则应当。”

“嗯。”

秦王政点了点头,眼中多了一丝欣慰。

扶苏是他的长子,也是他寄予了很多希望的儿子。

只是随着政务的繁忙,秦王政无暇亲自教导,再加上他的母亲赵姬亦无法承担教养长孙的责任。

秦王政只能将扶苏,托付给华阳太后和扶苏的母亲楚妃来养育。

当秦王政奋斗数年,一举开启灭国大战,连灭韩、赵之后,这才松了口气,有了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儿子。

这一看,却发现自己的儿子,竟像楚人而多过秦人。

华阳太后和楚妃皆来自楚国王族,咸阳城中的昌平君、昌文君亦是楚国诸公子。

在他们的熏陶下,扶苏不仅是喜欢穿楚服,更喜欢读诗书阅帛画,又常与咸阳城中的儒士来往。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扶苏,其身上的特质与整个秦国的风貌格格不入。

张口便是诗书仁义,动辄怜悯黔首庶民,丝毫不提秦法秦律。

这样与秦国社会脱节的扶苏,让秦王政很是头疼,只是因为楚系外戚的势力还很大。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