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页(1 / 1)
('
第三条,则是关于那一千魏国青壮的处置。
由赵佗率领原本的队伍,将这一千魏人从原路押送回户牖乡释放。
不过这个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作为跟随周巿突袭荥阳的魏人,这些青壮都要受到惩罚。
粮食!
他们的家中需要向秦军缴纳粮食,若无粮食,那这些人将被罚没作为奴隶。
赵佗接到这军令的时候,哭笑不得。
王贲果真是典型的秦人作风,哪怕释放这些人,也得刮一层皮再说。
对现在的秦军来说,河水和大梁之间的沟渠已经挖通,洪浪已将大梁城吞没,附近还屯了十几万的军队和戍卒刑徒。
工程已经完成,秦军不需要额外的劳力,反倒是要大量的粮食来填饱这些人马的肚子。
所以用人换粮,倒是挺实际。
只是赵佗有些担心,如今过了春耕才两个多月,地里的粟、麦、菽都没有成熟,还不到收割的时间,普通魏人家里哪来的什么粮食啊。
但军令如山,赵佗没有质疑的资格。
作为接令的下吏,他所能做的,唯有服从二字。
“好在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不用和桓昭一路了。”
赵佗想到这里,低沉的心情又高兴起来,不管怎么说,他好歹又从桓昭的魔掌下躲过了一劫。
“只是王贲怎么会专门点名让我去押送青壮,和桓昭分开走,这也太巧合了吧,莫非是因为屠睢?”
赵佗心中各种猜测。
当第二日,秦军各部整装完毕,即将出发的时候。
赵佗忍不住向送行的屠睢问出了这个问题,屠睢笑而不答。
一旁的任嚣却很爽快,他拍着赵佗的肩膀,小声道:“你只管放心去就是,我家校尉和王将军,年轻时可都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袍泽。你此行完成军令便可,那个左庶长拿你没办法的。”
赵佗懂了。
秦军之中,果真是遍地关系。
这一次,就是屠睢动用了关系,罩着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秦寇
“赵佗,王将军既然点你押送魏人回乡,你可要小心谨慎,莫在路上弄出什么问题,否则军法可不会容情。”
两军各自出发时,赵佗按照规矩,拜访了南路的桓昭,向他辞行。然后就被桓昭冷言嘲讽和威胁了一番。
“有劳左庶长提醒,赵佗一路定会小心,防范小人暗算。”
赵佗平静说道,言语上并未服软。事到如今,怨恨已经摆上台面,没有必要再去装孙子。
桓昭眼中冒出一抹厉色,正要再威胁一番找回场子,却听到赵佗低语:“此番伐魏之战已经到了尾声,如果不出意外,大王接下来就会再起大军征讨楚国。届时由李将军为统帅,左庶长和我又可以同在李将军麾下任职,真是欣喜啊。”
赵佗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然后对着桓昭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告辞离去。
桓昭愣在原地,看着赵佗的背影,到了嘴边的威胁话竟然说不出来了。
李信伐楚!
桓昭作为左庶长级别的高级将吏,自然听过这个消息,如今被赵佗一提醒,才惊觉这事情已是近在咫尺。
“这竖子是在威胁我?”
桓昭咬牙切齿,心里却有些忌惮起来。
他现在可以给赵佗穿小鞋,找借口收拾他。但如果等到李信为主帅时,会不会也用这种方法报复自己呢?
这就是赵佗那番话语中隐含的东西。
一想到这里,桓昭也开始心虚起来。
上千秦军在赵佗的命令下,将那一千魏人青壮包在中间,向着户牖乡的方向进发。
因为赵佗已经向这些魏人宣告过,秦军此行,是要将他们押送回乡。
再加上中间还有张仲和陈平进行安抚周旋,这一路上,一千魏人表现的十分听话,没有人选择逃跑或是捣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相比于被斩首的两千余魏军战卒,他们能够活着回乡,已经是秦军天大的恩赐,路上哪还敢闹出什么乱子,只想安安全全的回到家。
不过这批魏人中并不是没有聪明人。
陈平便是其中之一,他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在大军休憩时,他找了个机会求见赵佗。
“陈平拜谢公乘,此番多亏公乘,方能让这千人活命回乡。此番大恩,平没齿难忘。”陈平向着赵佗顿首行礼。
所谓顿首,即跪在地上以头叩地,是“九拜”之中仅次于稽首的礼节。
陈平向着赵佗下跪叩头,是极大的敬意和感谢。
赵佗皱眉,身子微微侧过,没有受陈平这一礼。
陈平一愣,脸上露出苦笑。
他问道:“公乘不受平这一礼,此事果真另有缘故吗?”
这陈平真聪明。
赵佗微微一叹,他为了安那一千魏人的心,没有将秦军要以人换粮的政策说出来,只是含糊的说将他们押送回乡。
要是老老实实告知那些魏人,路上肯定会有许多家里拿不出粮食的人选择找机会逃跑。
只是没想到陈平还是看出了苗头,借此机会试探。
赵佗摇摇头,他之所以救这千人,也是想卖陈平的人情,如今对方看出来了,他自然也不隐瞒,便将王贲的军令说了出来。
“一人两石,这千余人就需要两千石粮食。”
这个数字让陈平惊了一下,他声音苦涩道:“之前秦军攻取户牖时,就已经征过一批军粮。之后魏豹回师,我们张氏仓中的存粮大半都被魏豹拿走了。张氏如此,普通乡人家中也没有多少,如何给得起这两千石粮食啊?”
陈平很着急,因为这一千人里有很多张氏僮仆,还有一部分张氏亲族。如果这些人都被罚没为奴隶,他们张氏损失会很大,而且名声也会在户牖乡烂透。
赵佗耸耸肩,他也没办法。
他本想着借此事让陈平欠他一个大人情,日后好将对方收入麾下。
哪知道王贲发出这种军令,打乱了赵佗的计划。
陈平不愧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公乘,如今正是青黄未接的时候,乡中确实拿不出这么多的粮食。若是能宽限一段时间,先将人放了,待到秋收之后,一定能够缴齐这批粮食。”
赵佗心中一动,陈平的话很有道理,魏人家里没粮食,地里却有,所需要的只是时间。
但赵佗只是想了想,便摇起头来。
秦军之中,军令便是律法。
上面下达了命令,赵佗就必须无条件服从。
魏人们要不拿粮换人,要不就是去当奴隶,再没有第三种选择,更没有讲条件的可能。
赵佗也没有向王贲请示的资格,所谓“逾分而上请者死”,他如果不经过杨熊和桓昭,就直接向王贲请示。哪怕他说的再有道理,再有用,那也是犯了军法,桓昭完全可以据此条例将他干掉。
而且,赵佗知道,大梁城沦陷就在这两月,绝对扛不到秋收。
秋收之后,秦王就要按计划命李信伐楚了,到了那时候定然还会在魏地搜刮走一批粮食。
魏人地里的那些粟麦,到了秋收,可不一定就是他们的。
所以,此事就算真能传达上去,王贲也不会答应。
赵佗无奈道:“此乃军令,我亦没有办法。”
陈平左思右想,但哪怕他智谋绝顶,也没有办法变出多余的粮食,只能叹道:“公乘的难处,陈平理解。”
“此事不管如何,都是公乘为这一千魏人寻了一个活命的法子。若无公乘周旋,恐怕这一千人都会被杀死于战场上,哪还有用粮食换回乡的机会。公乘之恩,陈平铭记于心,还请受我一拜。”
说着,陈平再次向赵佗下拜。
这一次,赵佗没有躲开。
他心里赞叹,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简单。
陈平能清楚的看到赵佗在这件事里起到的作用,要是换成其他人,恐怕根本不会领情。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