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1 / 1)

加入书签

('

秦王政虽然是当世明主,会听众臣之言,但其性格中始终有着霸道的成分,一旦自己认为可行且下了决定的事情,是很难被人改变的。

特别是在连续灭掉几国后,他心态越发骄矜,认为灭楚不难。

不仅是这位君王,就连李斯、隗状、姚贾这些不擅军事的重臣,也都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个个看好此战。

后来,王翦告老回乡。

尉缭便明智的闭住嘴,一边统筹国内军事,为伐楚做准备,一边观察作为统帅的李信和整个秦国的情况,希望自己的判断有误。

结果他发现,当今秦国,由上到下所有人都处于骄矜的状态,自李牧死后,秦国连续几年的胜利,早已让秦人忘记了战争的凶险。

当今秦国,上到秦王下到底层的秦人,他们都忘记了。

战争,是有可能被打败的。

而作为主帅的李信,更是勇则勇矣,却轻率好战,作为一员猛将还行,但作为主导灭国大战的统帅大将,那就差远了。

征发的兵力不足以灭楚,君王将吏心骄傲慢,主帅轻率好战,而敌人还是个八百年的万乘之国。

尉缭作为兵法大家,仔细分析后,发现了秦国还未开始征伐,就已经有了失败的苗头。

他曾亲自找过秦王政劝谏,希望秦王政在这场战争中能更加谨慎一些,但骄傲的秦王政虽然嘴上应着,其眼中的的傲慢却让尉缭知道,他的建言没有用处。

赵佗知道尉缭身上的疲惫从何而来了。

作为主掌一国军事的邦尉,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国家,将要去打一场极有可能失败的战争,这种明知结局却无法挽救的感觉,是真的很折磨人。

“连尉公都无法说动大王,我这区区小将也没有办法啊。”

赵佗两手一摊,他能感受到尉缭的无奈,所以他昨日也只敢在副将上面下功夫,丝毫不敢提李信之事。

尉缭沉声道:“当今无人能劝动大王,但李信那边,或有可能改变一二。你被李信称作‘吾之臂膀’,更被其点名一同伐楚,可见他心中对你极为喜爱,你若劝说一二,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等到上了战场,希望你能辅助李信,稳重行事,莫要轻率而动。”

赵佗懂了。

尉缭今日找他谈话,原来是想通过他从李信那边想办法。

赵佗想起灭燕之战时,李信在那军帐中骄傲自信的模样,不由面露苦笑。

那家伙,难搞啊。

“赵佗,尽力为之。”

看着那少年的身影走出屋外。

尉缭深深叹了口气,双腿张开,不再保持作为一国邦尉的姿态,而是像他年轻时喜欢的那样,舒服的箕踞而坐。

他双眼恍惚,想起自大梁初入秦国时,第一次见到秦王政的模样。

秦王政初见尉缭,听他言论,就知道这个魏国人是当世大才,对尉缭尊敬有加,常常问询,为了显示对尉缭的恩宠,秦王政甚至让尉缭享受和他一样的衣服饮食,穿丝衣华服,食山珍海味,出行坐御马乘舆。

这样的姿态,相比六国君主昏庸的模样,可谓当世一股清流,堪称明君英主。

但尉缭并未被秦王政的姿态迷惑,他私下曾对这位礼贤下士的君王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yīng)、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尉缭喃喃着,口中再次说出他当年的评语。

那时候,他便知道秦王政此人,不可久交,便私下准备离开秦国。

结果此事被秦王政察觉,命人将他强请回来,对待尉缭的姿态越发谦恭。

“寡人有欲统一天下之志,横扫六国之心。还请先生为我秦国邦尉,主政军事。寡人必对先生言听计从,望先生勿要弃寡人而去。”

秦王政恳切的声音犹在尉缭的耳边回荡。

那时候的尉缭,不知道是被秦王政诚恳的姿态打动,还是被秦国邦尉的职位所吸引,欲要一展所学,这才留了下来,担任了秦国邦尉。

尉缭入秦,辅佐秦王政改革秦国的军事制度,并继承和发扬当年吕不韦的“义兵论”,让秦国在对六国的征战中越发顺利,终至如今鲸吞四国,已得大半天下。

如今的秦国,已经不再是当初秦王政刚刚掌权,政局不稳的西方之国。

如今的秦王政,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君王。

“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当今的秦王政,就像尉缭当年所说的模样,在灭了数国之后,他已经出现自大骄横的端倪,再也听不进尉缭的忠言良语。

若是天下尽归秦国,秦王政成为天下唯一的君王。

那世间,还有何人能忤逆这位君王的意志。

天下万民,都将成为他的臣虏。

“秦王既骄,不听吾言,此处不可久留也。”

想到这里,尉缭只觉全身疲惫,这么多年下来,他其实也累了。

他想起昔日在大梁城的里闾酒肆之中,与好友饮酒高歌,欢纵起舞的时光。

他想念魏地那熟悉的山林池沼,水土风物,甚至魏地女闾中那些女子的一颦一笑。

人岁渐老,就会越发思念故土。

尉缭抬首望向东方,那是大梁的方向。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他嘴里喃喃着当年三闾大夫被流放时所作的“哀郢”之辞。

魏国亡了,大梁没了,但那片土地,还是他尉缭真正的故乡啊。

他对屋外唤道:“王敖。”

“弟子在。”

王敖走了进来。

尉缭看了眼屋中熟悉的陈设,幽幽叹道:“我有离秦之心,此番伐楚后,不管胜败如何,都欲舍邦尉之职而去,你可愿从?”

王敖拱手道:“先生去何处,弟子便去何处。”

尉缭笑道:“善。”

第二百零一章 :白氏女

“他去尉缭府上了?”

秦宫中,一处略显幽暗的屋子。

秦王政望向屋中侍立的中年男子,声音有些冷冽。

姚贾点头道:“是邦尉遣其弟子王敖主动相邀。”

“嗯。”

秦王政闭上眼,不知在思考着什么,屋中静悄悄一片。

良久后,秦王政自语:“我大概知道尉缭找赵佗何事。他之前劝我此番伐楚,需要慎重考虑,说李信太过年轻,以他为统帅,二十万兵力恐怕难以拿下楚国。虽未明言,但尉缭话中的意思,无非是在指责寡人轻率,用将有误,或者想说寡人自大了。所以他此番找赵佗,也是和此事有关吧。”

话到此处,秦王政声音变得冰冷起来。

“姚贾,你是否也认为寡人此番让李信伐楚,轻率了?”

姚贾眼皮跳了跳,拱手道:“臣不擅军事,故不知军争胜负之道。”

“不过据臣得到的情报来看,如今的楚国尚未安定,负刍篡位之后虽然安抚各地的贵族,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不满,如今随着昌平君在淮阳活动,不少楚国内臣已经暗通我国。在这种情况下,有勇锐的李将军率兵伐之,有昌平君挑动楚国贵族叛乱,如此里应外合,想来就算不能一战灭楚,也能将楚国重创,此战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

“是啊,尉缭总说李信轻率,但李信后面不还有个昌平君吗?”

“昌平君为我秦相近十年,行事稳重,有他为李信总理后方,我秦国大军的后路就有保障。哪怕李信伐楚时遇到阻碍,也可以依靠昌平君,慢慢与楚国相持。”

“李将军虽然年轻,但还有成长的空间,寡人对此十分期待。”

秦王政说到此处,又想到前日赵佗在殿中的话语,不由笑道:“算了,邦尉也是为我秦国着想,老成谋国之言,总是有些益处的。寡人便听那赵佗之语,让蒙武来做李信的副将。如此,有蒙武和昌平君为李信辅佐。这些老臣啊,总能安心了吧。”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