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页(1 / 1)

加入书签

('

事实也如他所料,一路行来,所过的曲阳、钟离等楚国城邑全都开门投降,虽然敌方城邑主动投降带来的功勋不多,但好歹也是在立功,蒙恬升爵的“经验值”在缓缓增长。

只是随着离楚军盘踞的淮阴越来越近,秦军一路所经的地形也越来越复杂起来。

特别是在这善道西边,竟然出现了大量的水泽湖泊,它们交错纵横,成为天然的屏障。能供大军前往东边的道路只有他们脚下的这一条。

蒙恬初见之时,对这样的地形十分警惕。

但很快,善道城的管理者,善道县公派来使者向他投诚。还说之前驻扎在善道的楚军已经被项燕调走,叛贼熊启即将带兵南下,躲开秦军兵锋。

这样的消息并未让蒙恬掉以轻心,他又派人在附近捉了好些本地的楚人,见这些楚人说的情况和善道县公的使者差不了多少,这才略微放心,率麾下士卒踏上这条道路,直奔善道行去。

秦军一万人,前面有三千人开路,并放出骑兵斥候远远探查,防止有敌军从前面攻来。后方亦有三千人推运粮秣辎重。他蒙恬则率四千主力居中。

狭道上,一万秦军如同长蛇般蜿蜒前进,速度颇为缓慢。

随着离善道越来越近,蒙恬心里的不安感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他每次看着道路两侧那高耸茂密的芦苇丛,以及遍布的泽地水洼,就让他感觉十分心惊。

“若是敌人在两侧埋下伏兵,待我军从此路过时,杀将出来,将我大军截为两段……嘶……”

蒙恬也曾派人在两侧探查,但用处却不大。

因为那些芦苇水草太过茂密,秦军士卒一旦钻进去,转眼之间就会迷失方向,别说是去查探里面是否有敌人埋伏了,恐怕几个转身就分不清方向了。

更别说芦苇之下是水泽洼地,除了那些常年生活在此的楚人外,他们这些外来者走上几步,就会陷进深水中,很快毙命。

而且,有秦卒在水泽中发现了鼍的身影。

那些面貌狰狞的异兽,将身躯潜伏在不知深浅的水泽中,露出枯木似的后背,用冷漠的眼睛盯着他们这些外来者。

这样的场景,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哪怕是秦军中最富有勇力和胆气的士卒,也不敢去两侧的芦苇中探查。

而且就算有人愿意探查,那也不太实际,因为探查的速度太慢,他们却肩负着行军的任务。如果耽误了时间,他们甚至还得在这种道路上过夜,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故而蒙恬只能硬着头皮,率领麾下士卒在这条独道上通行,希望能尽快抵达善道城,那里地势开阔,且和淮水接临,可以和淮水上的秦军舟师通信。

“快了,离善道应该只剩十余里了。”

大半日后,随着离目标越来越近,蒙恬心中长舒了口气。

这条可怕的道路,终于要走完了。

然而,就在蒙恬心中略微放松的时候。

突闻后方传来阵阵尖叫声。

“楚军!”

“是楚军!”

第三百五十二章 :赵佗高论

“蒙校尉遭受楚人伏击,兵败善道(盱眙)?”

当后续担任踵军的赵佗部,抵达善道以西三十里时,收到了来自前方兴军的消息。

蒙恬所部一万人,大败于善道。

顿时全军哗然,秦军将吏皆面面相觑,满脸震惊。

“这蒙恬怎的如此无能。如今我军形势大好,楚国城邑皆是望风而降,那些楚军更是一打就溃,这样的局势,他怎么会败?”

“听说这位蒙校尉是第一次上战场,之前淮阳大战,他也是打的顺风仗,这是第一次当主将领兵呢,说不定此番就能看出他的能力不行。”

“或许是遇上项燕主力也说不定?”

……

种种疑惑传遍全军,虽然士卒们当面不敢议论,但私下里还是会说出一些鄙夷的话语。

自从秦军淮阳大战以来,一路南下东进,皆是势如破竹,不管是在淮北还是淮南,每一战都是战必胜,攻必克,从来没有一路秦军出现过败绩。

蒙恬这一败,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就连赵佗也非常的惊讶。

蒙恬。

此人出身名将世家,其父祖皆为秦国上将,功勋赫赫。他更是熟读兵书,颇有谋略,在历史上为秦始皇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其声名威震天下,乃是秦时一等一的名将。

此人绝对是很有能力的,且赵佗做过蒙恬下属,对其颇有接触,知道他性格严肃认真,并非大意之人。

这样的将领,怎么会中楚人的伏击呢,传递消息的信使所说的“苇道遇伏”,又是个什么情况,竟然能让蒙恬在那里翻车?

很快,随着秦军继续东进,周围的景象开始改变,赵佗立刻就理解了“苇道”之意。

白洋淀,芦苇荡……

这类词语第一时间出现在赵佗的脑海里,但眼前的这些芦苇水泽形成的区域,却远比他后世见过的那些类似场景还要极端。

因为这时代人少地广,除了中间那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供人通过外。周围的区域完全没有经过开发,乃是真正的蛮荒一片,芦苇高耸,水草茂密,甚至还能在其中看到鳄鱼的踪迹。

“这真是天险绝地,蒙恬败得不冤啊!”

赵佗驾马在两侧皆是一人多高的芦苇道中走了一圈,立刻勒马后退,并指挥军队退到数里外的开阔地带,扎营结寨,做出防御姿态,同时往四处放出哨探警戒。

随着赵佗扎下营寨,高举秦旗,收拢溃军,赵佗也见到了神色狼狈的蒙恬。

蒙恬虽遭受楚军伏杀,惨遭大败,但毕竟秦军人数多达一万,楚军埋伏在芦苇水泽中的人数也不可能太多,故而给了他逃生的机会,靠着亲信死战,他终究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归来。

这位身材高大的秦国将军,如今满脸凄凉,身上的甲胄已被污泥覆盖,甲衣鞋履的缝隙里还插着碎烂的水草,看上去狼狈不堪,哪有赵佗初次拜见时,所见到的威猛将军的模样。

“败将蒙恬,见过赵将军。”

蒙恬咬咬牙,在帐中向着赵佗下跪行礼,眼睛里已经失去了神采。

他亲自作为主将,领兵上阵的第一战,竟然是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对蒙恬打击非常之大。让他在赵佗面前,再也提不起傲气。

眼见蒙恬下跪,神色惨然。

赵佗立刻上前将他搀扶,口道:“蒙君请起,此番战败,我已细细思索,非校尉之罪,蒙君勿要自责才是。”

蒙恬惊讶于赵佗竟然这般和气,要知道他之前面对赵佗多次问好,因碍于面子而不愿搭理,两人之间生有一道隔阂。蒙恬本以为此番战败后,赵佗就算不羞辱他,也会冷漠相对,哪知道竟然温言抚慰,还以“蒙君”相称,态度非常好。

蒙恬心中一暖,但想到自己的惨败,他又哀声叹道:“此战皆乃蒙恬失误,一时不慎,误中楚人伏击,导致损兵折将。若是赵将军来领兵,以将军智谋,定然不会中楚人诡计。安能让我秦国受此败军之辱啊!”

赵佗愣了下,忙摇头道:“蒙君过誉了,若是赵佗来领兴军,面对如此境况,恐怕也将落得和蒙君一般的下场。”

蒙恬心中越发温暖起来。

他虽然对赵佗不服气,认为自己上了战场绝不会输给赵佗。

但实则,蒙恬也常常关注赵佗的事迹,研究过他的许多战绩。知道赵佗年纪虽小,却是有勇有谋的智将,他心中其实也挺佩服的。

如今想来,赵佗连泗水和甄城两场大战都能打赢,面对这一次善道的形势,定然不会轻易中伏,刚刚之所以那么说,恐怕是在安慰自己了。

“诸将常言赵佗善做人,如今观之,果真如此。此人不记仇怨,不欺败将,反而贬低他自己,来安慰我。这般行事可谓温雅谦逊,当可为友矣。”

“昔日,却是我太过自傲了。”

就在蒙恬心中又惭又愧之时。

赵佗面对眼前的苇道小路,却感觉脑袋疼。

他刚才说的不是假话,也不是在贬低自己安慰蒙恬,而是真的拿眼前的苇道没有办法,换成他带领兴军的话,多半也得被楚军偷袭重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