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页(1 / 1)

加入书签

('

“此乃庆功宴耳,庆诸卿之功,不必多礼。”

秦王政走到主位上坐下,向诸将含笑开口。

诸将落座,唯有殿后的一人速度稍慢,引起了秦王政的注意。

秦王政侧首望去,见那人用灼热的目光盯着自己。

李由?

秦王政怔了怔。

对于李由此人,他其实颇为看重,不仅是因为李斯的关系,更因为李由在入宫担任中郎户将的时候,表现的很有能力,做事勤勤恳恳,是个梓木良材。

之后秦王政将李由升爵为左庶长,答应李斯让李由出征的请求,其实也是想看看此人是否有战场军争之能,能否作为未来的大将培养。

那时候,在尚公主的选择上,秦王政还没有下定决心。

直到后来伐楚惨败,李由也落下“李跑跑”之名。

秦王政对此失望,但也能理解李由,并没有怪罪。

毕竟李由初上战场,第一战就遭遇老将项燕带数万大军偷袭,那场面换成谁也得败啊。

后来李由在蕲邑又被昭平率大军袭击,同样是被人以多打少,李由的这次战败,也是情有可原,那种阵仗,谁也翻不了盘。

所以这一次王翦伐楚,面对李由的请战,秦王政再次同意了,他也想看看,在王翦的带动下,李由又将如何表现。

哪知道最后得到的结果竟然是“诸将皆胜,唯有李由独败”。

这也就罢了,秦王政其实也理解李由争功,欲要一雪前耻的心思,对其并没有多大的恶感。

直到那日赵高的一句话。

“军中皆言,李由数奇。”

“数奇啊!”

秦王政对李由笑着点点头,侧首看向其他人。

他的心中已有打算。

“数奇之人,遇事多不利,日后还是不要上战场了。”

大殿后方。

李由看到了主座上的大王对他点头微笑,一颗心越发激动起来。

“大王。”

第三百九十章 :齐代何先

庆功宴上。

丝竹管弦,曲乐悠然。

佳人翩翩,歌舞缤纷。

在殿中参与此宴的将领们,上到裨将军羌瘣,下到最普通的校尉、军候,皆是看的如痴如醉,再加上木案上摆放的佳肴美酒随意享用,一个个都乐的找不着北了。

二三子打了两年的仗,也该享受享受了。

相比战场上的厮杀血战,长途跋涉的千里追袭,秦宫殿中歌舞升平,真如梦中幻境,让人难以自拔。

秦王政更是高兴之余,在这场宴饮上,宣布天下大酺三日,以庆贺此番秦国灭楚之功。

所谓天下大酺,即是普天同庆,天下欢乐大饮酒也。

秦律有规定,禁止庶民无故群饮,三人以上聚集在一起饮酒,要处以罚金。

唯有在秦王颁发大酺之令时,秦国底层的黔首庶民方能合法合规的亲朋相聚,一起饮酒谈心。

“大王仁德,恩泽万民!”

众将一起拜谢,当场称颂秦王政的恩德。

如此之后,饮宴完毕,下首的校尉、军候等人接连退下,各回各家,安享战争之后的欢乐时光。

但赵佗、王贲、蒙武,甚至是李信等高级别的秦将,以及尉缭、姚贾、李斯等军国重臣并未离去。

因为他们接到了秦王政的命令,宴饮之后,另有军国之事商议。

“大王做事,果真是雷厉风行。庆功宴后便是国事商议,丝毫不得拖沓,看样子,是要决定接下来的用兵计划了。”

赵佗心中暗语。

眼前的场景让他想起了伐燕归来的那一次,同样是庆功宴后召开军事会议,那一次决定接下来的秦国伐楚计划。

就是在那个时候,昌平君辞相东去,李信则拍着胸脯,说出了“信若伐楚,不过用二十万人”的豪言壮语。

在会议上决策出接下来大体方针,日后就根据此方针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准备,这是一国战争的惯例。毕竟粮草兵器的转运调拨,兵员的统计征召,都需要时间准备。

按赵佗的猜想,这一次秦国灭楚之后,再次发动灭国战争,最快也得春耕之后,他们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

按理说秦已灭五国,只剩齐国和代国未平,并不需要这般急促的商议军事,迟上几日也无妨。

“应该是想在王翦和尉缭走之前,征求他们的意见。”

赵佗的目光落到对面的武城侯王翦和邦尉尉缭两人的身上。

不出意外,王翦此番饮宴后,就会回乡告老,不再参与军国之事。

而邦尉尉缭,则是早有风声传出,大王已经准许他在秦国灭楚之后,辞官归隐。

故而秦王政应该是想趁着这两位老臣还没有离去的时候,征求他们对于接下来的战争的建议,以免重蹈李信的覆辙。

果不其然。

那些校尉、军候离去后,秦王政立刻正襟危坐,笑容收敛,面色肃然起来。

他坐在主位上,威严的目光扫视殿中众人。

“武城侯与诸位将军为寡人敉平荆楚,寡人心中甚喜。”

“然天下尚未定于一,除我秦国之外,四海之间有齐代尚存,寡人统一天下的大愿并未实现,故而秦国的征伐大业一刻也不能止!”

“如今诸位将军和众卿在此,当可为寡人筹划,在灭楚之后。寡人之剑,又将指向何方。”

“齐代何先?”

此言一出,诸将相视一眼。

虽然大家心中都有猜测,但真的听到大王说还要再打仗时,众将心中不由激动起来。

战争,就代表着军功。

有了军功,就能得到爵位,土地,财富。

如今秦国兼并天下的大势已不可逆转,若是再不抓着最后的时间去狠狠捞一把军功,日后恐怕再没有机会了。

秦王政的目光扫过诸将激动的脸,从喝酒的王翦,沉默的尉缭脸上扫过,最终,落到了殿中一张格外年轻的脸庞上。

秦王政嘴角微微上翘,开口道:“赵佗,你乃我秦之良将,对此有何看法?”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因为大家都猜测秦王政此番紧接着庆功宴后,召开军议,定然是想趁着王翦和尉缭尚在时询问这两位老臣的意见。

怎么这一开场,不问老臣,反而先问赵佗了。

就不怕重蹈李信之事吗?

尉缭抚着胡须,若有所思。

王翦默默的举着酒卮喝酒,白须被酒水浸润,他的嘴角有笑意浮现。

至于其他将领,更是一脸的惊讶。

羌瘣等人望过来。

大王竟然称赵佗是“秦之良将”,而且还略过老臣,第一个问他,这般待遇,让人好嫉妒啊。

李信眼中充满复杂。

两年前,大王可是问完王翦等重臣后,直接询问他李信意见。

如今他李信却沦落到殿尾旁听,无人问津。

昔日随着他李信身侧的赵佗,则取代了他,甚至超过了他。

大王询问,竟然先问赵佗,此等宠爱,谁能相比?

对于秦王政第一个问他,赵佗同样感觉很惊讶,正常程序不应该是先询问王翦和尉缭后,再问其他人吗?

不过大王既然开口相询,他自然得立刻回答。

在众人充满各种情绪的目光中,赵佗站起来,拱手道:“以臣之见,齐代之间,当先灭代。”

秦王政淡淡问道:“为何?”

赵佗昂首道:“齐乃大国,若要灭齐,至少要出动十万兵卒以上方可,且齐国广大,有长期消耗的可能。而我秦国刚以六十万大军灭楚,国力损耗甚重,士卒疲惫,府库空虚,若在此时发动灭齐之战,颇有强撑之态。”

“反之灭代则不然,代国地小人寡,数万之卒可将其轻易覆灭,所征召的兵员少,对于我秦国的国力不会造成多大的消耗。”

“等到灭代之后,想必也已经到了秋收。届时我秦国府库充盈,粮草积聚,士卒经过休憩后,也有战意雄心,届时便可携灭代之威,征召大军,一举攻齐!”

赵佗声音铿锵有力。

因为他很清楚,历史上秦国就是在灭亡荆楚的同一年,派王贲率师北上攻灭燕、代,最后再挥师一举灭齐。

虽然这个时代因为他赵佗的参与,改变了许多,但对这种灭国的大势影响并不大,他只需照本宣科便是。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