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页(1 / 1)
('
作为亡国之臣,跟随齐王建西入咸阳朝见秦王,这更是应有之意,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们对着赵佗唯唯诺诺,感恩退下。待到这些齐国公卿在秦卒的监视下回城收敛财物,聚拢宗族。郦食其嘿嘿一笑,赞道:“大王那道伐齐诏书,可真是一举数得啊。”赵佗点头。正如郦食其所说,秦国伐齐的那道诏书可不简单。先以后胜之子求诉为由头,逼得齐国聚兵反抗,秦国便能名正言顺的得到伐齐的借口,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兵进临淄时,赵佗再以保全这些被诏书点名的齐国公卿性命为条件,就能诱使许多人主动投降。如果没有那道诏书,田假和众多齐国公卿面对秦人的招降,自然要提出各种条件,讨价还价。有了那道诏书后,田假等人提出的第一个投降条件就是保全性命,这时赵佗再承诺保留他们的富贵家财,便让他们不敢再狮子大开口,就连投降的意志都会变强许多。事成之后,再让这些人携带财物,聚拢宗族一起入关,不仅完成了诺言,表明秦军的守信,还为赵佗接下来要做的一件大事做铺垫。他要将齐地的田齐宗族,徙于咸阳!在一般情况下,想将在齐地盘根错节数百年的田齐宗族连根拔起,这任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覆灭齐国还难。如果是在统一之后再慢慢做这种事情,受制于秦在山东地区的力量薄弱,定然会难以一口气弄干净。但如今,赵佗携带灭齐之威,仗着十余万秦军在侧,刀兵相威胁,便能用雷霆之势,做成这件大事。而田假等齐国公卿贵族温顺的举族西迁,又是给剩下的齐地诸田做了一个榜样,能减弱他们的反抗之心。双管齐下,事情更将顺利完成。这时候,秦军彻底控制临淄,保证了城中的安全。赵佗在郦食其和众短兵的簇拥下走入宏伟齐都。“临淄之城,果真乃天下大都,冠绝海内。”赵佗走于临淄大道上,扫视这座城池的模样,边走边叹。到了齐王宫殿时,他更被那满目珍宝与辉煌殿宇所惊讶。“可惜之前五国伐齐,临淄沦陷,齐宫中的珍宝被燕人劫掠走了大部分,否则这宫中宝物的数量不知要翻多少倍。”赵佗感叹了一声,不过转念一想,燕国当年从齐地虽然搜刮了许多珍宝离去,但到了最后,燕国亡于秦军之手,燕人从齐王宫中抢走的宝物,转了一圈后最终还是落到了秦人手中。赵佗摇了摇头,果真还是那句话说的应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六国数百年积累的宝物,时至今日,尽数归为秦人所有。都将成为咸阳宫中,昭显秦王政一统天下之伟业的装饰。“将府库金钱按功勋分配给将士一部分。齐宫珍宝玩物,尽数封于箱中,宫中嫔妃女子,亦不可欺辱。待到清点完毕,便派人护送西去。”赵佗也是从底层走上来,自是知道下层士卒的想法,将各种事项尽数安排下去,尽量做到让军中士卒人人得赏,满足军心。一路走于齐宫之间,赵佗最终停在一处尚燃烧着火焰的建筑前。虽有许多人意图灭火,但火势在风中依旧很凶猛。“将军,这就是田氏宗庙所在,据说田儋趁着齐王出降之时,身入其中,自焚而死。”空气中弥漫着焦臭味,风中有烟尘弥漫。赵佗心中感慨。田儋。当初大司马田冲在甄城投降时,向赵佗提出的一个请求便是放田儋离去。田冲的心思,赵佗知道,无外乎是为齐国保留一个上过战场的将军,为齐国的苟存保留最后一丝希望。他并不在乎,因为大势早已定下,不是简单地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忠臣欲死战,君王却先降。”“田儋烧宗庙重器,自焚而死,为齐国殉葬,也算一个忠义之士。待火灭之后,若能寻其尸首,当以礼葬之于临淄城侧。”赵佗感叹一声,吩咐下去。他转头,看到一个精瘦男子经过自家短兵的搜身后,向这里走来。这是秦国在齐的间人头目,曾为秦军传递了不少有用的情报。“陈驰,拜见赵将军。”陈驰下拜,姿态恭敬。赵佗点头道:“起来吧,尔等于临淄城中活动,传递了不少有用信息,为吾等作战寻得便利,此番又力劝田假等人投降,当有大功,等到日后回国,定会有赏赐。”陈驰忙道:“将军谬赞。”说着,他恭敬取出数卷帛书。“将军,此乃吾等所收集的临淄城中田氏大宗的名录,以及倾向我秦国的,可以扶持的豪强贵族的名籍。”“甚好,这也是大功一件。”赵佗赞了一声,郦商上前接过。赵佗打开一卷帛书,看着上面的名字,微微颔首。这是秦国间人在临淄的任务,负责将临淄城中田氏宗族摸清,待到大迁徙时,将那些强宗一网打尽。同时再扶持一些亲秦的宗族上位,帮助秦国更快的掌控齐地。只是在做这事情之前,赵佗还有更重要的两件事要做。“吾当亲笔书信,传报咸阳齐王已降的消息,让大王高兴一番。”“郦商,再传我军令,命蒙恬、涉间、赵广等各率部携带齐王的劝降诏令,分略齐地诸城,拿下齐国全境!”第四百七十四章 :悉定齐地赵佗领军驻守临淄,招揽城中的亲秦势力,在这些当地豪族的帮助下稳定临淄局势,避免城中的几十万齐人出现异动。同时他派诸将携带齐王建的劝降诏书,分略齐国诸城。齐地七十余城,济水以北之地已落入秦国的手中。故而秦军这次出击,主要集中在济水以南的广大区域。蒙恬率军南下,目标是攻拔莒城,直到与南方的原属于楚国的地域接壤,完成对齐国南部的占领。赵佗之所以派遣蒙恬打这个方向,是因为蒙氏本就是齐人。蒙恬大父蒙骜,出身于莒城西边的蒙山附近。这片土地乃是蒙恬的祖籍所在,让蒙恬率军打这里,可以让蒙山周围大片区域的齐人产生亲近之意,减弱他们对秦军的抵抗意志。另一位秦将赵广,率军走郚、诸等城邑,沿着齐长城,直取东南方向的琅琊。至于最后一路的涉间部,则是任务最重,手下兵卒也是最多。涉间要率军攻杞(淳于),然后过潍水、胶水,攻取胶东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即墨,然后再分兵略取夜邑、黄邑等小城邑,将黑色的秦旗插遍整个胶东半岛。三路秦军分头出击,气势汹汹。齐人几十年未经战事,如今接连收到三十万大军败于甄城,大司马自刎殉国,秦军占领临淄,齐王建举国投降,并下达诏书劝说各城降秦的消息,一个个的早已人心惶惶,毫无战意。如果说齐王建战死临淄,各地的齐人可能还会被这股血勇之气激励,奋力抵抗秦军。但如今却是齐王建和满朝公卿主动投降,这对齐人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冲击,直接失去了抵抗意志。再加上秦军手中,还有之前擒获的齐人俘虏作为诱惑。只要乖乖投降,秦军便立刻释放俘虏,让齐人一家团圆,父子相聚。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所过之处,齐国城邑纷纷开门投诚。短短时间内,蒙恬和赵广两路秦军,就完成了战略任务,全据齐国南部地域。唯有涉间一路在征伐胶东半岛时,在即墨城外碰了个钉子。即墨乃是齐国大城,是昔日田单复国的根据地。这地方的许多人都和即墨大夫田朗一样,有着某种使命感。甚至还有即墨人将此刻的情况和昔日五国伐齐时进行对比。幻想着整个齐国就剩他们即墨一城未降,然后再出现一个田单那样的人物,带着他们即墨人反杀秦军,再光复全齐之地,重塑昔日传奇。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