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页(1 / 1)

加入书签

('

“遵父皇诏。”

胡亥见到始皇帝笑起来,他也喜滋滋的往旁边去落座。

诸位公子之后,就是剩下的公主了。

长公主嬴阴嫚与武功侯赵佗牵着儿子走上来,向始皇帝行礼。

“臣赵佗,拜见陛下。”

见到他们一家三口,始皇帝想到他之前在千里镜看到的场景,笑了起来。

他自从修仙之后,心态好了不少,此刻竟生出一丝捉弄之心,看着赵佗戏谑道:“武功侯啊,你可不可以告诉朕,你刚才在宫门前说了些什么话,竟让朕的女儿对你动手啊?”

赵佗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了。

他惊骇的看着面带揶揄的始皇帝,心头砰砰直跳。

“卧槽,这皇帝修出了千里眼吗?”

皇宫里调情,然后被老丈人看到,真的老刺激了。

嬴阴嫚狠狠瞪了他一眼,低下脑袋,红着脸不敢吭声。

好在这时候,赵佗的儿子解了围。

两岁多的赵彻看到面前的食案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食,早将父母在来之前对他的叮嘱忘了,伸手就要去拿皇帝案上的水果。

嬴阴嫚和赵佗大惊。

“彻儿,不可无礼。”

如果儿子的这个动作让始皇帝感受到了冒犯,那可就糟糕了。

就在夫妻两人心惊胆战的时候,始皇帝却是饶有有趣的打量着赵彻。

他伸出未受伤的左手,抢先一步拿走赵彻面前的果子,笑道:“小彻儿,叫朕一声听听。”

赵彻歪着头想了想,用清脆的声音说道:“朕。”

刹那之间,整个殿宇中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将目光望向了那个才两岁的孩子。

赵佗如遭雷击,感觉脑袋嗡嗡响。

“朕”这个字是乱说的吗?

自从始皇帝统一天下,登基为帝后,就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普天之下,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谁敢乱说,那可是犯禁之罪啊!

“陛下,彻儿年纪尚幼,不知分寸,还请陛下恕罪。”

赵佗和嬴阴嫚立刻拉着赵彻跪下谢罪。

长公子扶苏也忙站出来道:“父皇,彻儿年岁尚小,不懂礼节分寸,还请父皇恕罪。”

见到此景,其他公子也连忙跟着求情。

在这极度紧张的场面下,只有两人并未被影响。

一个是一脸莫名其妙,什么都不懂的赵彻。

另一个便是始皇帝。

他扫视了殿中众人一眼,大笑道:“你们这是做什么,莫非朕还会和一个两岁的孩子计较不成。”

说着,他竟站起来,走到赵彻面前,伸手揉了揉眼前孩子的脑袋,笑道:“你可不用学其他人叫陛下,叫朕外翁便是,来,叫一声听听。”

这一下赵彻倒是听懂了,大声叫道:“外翁!”

“哈哈哈,好!真是朕的好外孙啊!”

始皇帝大喜,伸手捏了捏赵彻胖嘟嘟的脸蛋。

这脸型长得像赵佗。

但这双明亮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却是像极了他。

长公子扶苏婚后不久,就受命北上监督直道工程,一直到现在都还未诞下子嗣。

眼前的赵彻,就是他秦始皇唯一的孙辈。

哪怕是个外孙,那也是血脉相连。

始皇帝将水果递给小赵彻,看着他大口啃着的模样,真是越看越喜欢。

“此子也是嬴姓,他的体内流淌着我大秦王族的血啊!”

见到始皇帝脸上露出的笑容,以及爱抚赵彻的动作,赵佗这才真正的松了口气。

没想到平日严肃的始皇帝,内心里其实有充满家庭温情的一面。

一场风波平息下来。

唯有胡亥看到自家父皇正亲昵的对待另一个孩子,不由撅起了嘴。

第六百九十六章 :考校

赵彻引发的小插曲,让整个家宴的气氛变得有些不一样。

赵佗夫妻有些后怕,担心自己这个儿子接下来又搞出什么事情,吓得一颗心全放到娃身上。

皇帝的诸位公子中,除了胡亥将嫉妒和不满写在脸上外,其他公子也各有心思。

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的小外甥身上,而是在思索始皇帝召集诸多子女,举行这场家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现在不是过年,也不是过节。

一向勤政,对家庭团聚不感兴趣的始皇帝突然搞这一出,换成谁都能察觉到此事不正常。

家宴进行到中段后,始皇帝果然有了动作,竟然当场对诸位公子抽背《商君书》和秦国律令的内容。

扶苏作为长子,自然是第一个上场。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

在他清朗的声音中,将始皇帝所抽查《商君书》中的《说民》一篇流畅且完整的背诵了出来。

见到这一幕,嬴阴嫚微微一笑。

她这个同胞兄长背这些东西,自然是毫无问题。

在楚国灭亡前,没开窍的扶苏常常惹怒始皇帝。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这位父皇就会罚扶苏去抄录《商君书》和律令,那几年下来,扶苏起码将《商君书》抄写了上百遍吧,这个抽背对扶苏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相比嬴阴嫚,赵佗则是敏锐的将注意力放到始皇帝抽背的内容上。

《说民》,其“说”通“夺”,主要讲如何夺民所尚、夺民所善、夺民所易、夺民之财、夺民所欲。

开篇就说巧言善辩和聪明有智谋,是违法乱纪的帮手;过度的礼乐是放荡的引子,仁慈则是犯罪的根源……

所以想要让国家强大,就要让黔首人民变得愚昧。

上位者要控制人民的财富转化和黔首的欲望,根据人性来操控人民,同时任用酷吏,刑九赏一,轻罪重罚,以此来威慑天下,达到以刑去刑的效果。

这样做就能逼迫天下黔首走上耕战的道路,为了获取爵位的赏赐而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最终使得国家强大。

“《商君书》足有二十余篇,这《说民》一篇是秦国制度的核心,是历代秦王治民的手段。皇帝特意让扶苏背这一篇,恐怕是要特意考校他对治国的理解。”赵佗眼睛眯了起来。

果不其然,待到扶苏背完后,始皇帝便开口道:“扶苏,你觉得《说民》一篇如何?”

赵佗眼皮一跳,死死盯着扶苏。

这绝对是一场来自始皇帝对继承人的考验。

众公子神色紧张,纷纷看向自己的长兄。

侍立在殿侧的中车府令赵高也是抬起脑袋,目光望了过来。

他希望扶苏在回答中出错。

面对众多目光,扶苏道:“禀父皇,儿臣认为商君所言治国之法,是我秦国能在天下诸侯中崛起和强大的根源,耕战是强国之道,这是我大秦能统一天下的根本。”

话语到此完毕。

扶苏点到为止,没有继续说下去。

后面他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有自己真正的意见想要表达。

但他还是忍住了,经过赵佗、李斯的先后提点,他又在外面锻炼了一年多,如今的扶苏已经能分清场合和对话的人物了,不会在这种时候踩错了坑。

“嗯,不错。”

始皇帝欣慰的点了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让扶苏坐下,转头开始考校其他公子。

这一下就出现了问题。

诸位公子都是从小就有师傅教授《商君书》和秦律条文的。

但他们平日并不受皇帝关注,皇帝一年四季和他们说不上几句话,根本没心思管他们,就更别说是考校之类了,使得这些公子的基础功并不扎实。

而秦国宗室,又有无军功者不得封爵拜官的规定,诸位公子眼看没有掌权的可能,只需每日在宅邸里吃吃喝喝就可以一辈子富贵的过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去锦衣玉食享受酒色美人,学这些枯燥的治国之道做什么?

背书?

以前背的东西,在出宫开府立宅后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他们的水平自然是可想而知。

没想到今天他们这位父皇,突然来了个抽查背诵,当场就让诸位公子现了原形。

诸位公子搜肠刮肚的在记忆里搜寻那些快要遗忘的字句,一个个背诵的磕磕绊绊,甚至还有将几篇律文背串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