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页(1 / 1)

加入书签

('

扶苏神色激动,并举一反三道:“如今皇帝欲征百越,北方之人不习南方水土,若是抽调大量北人南下,病亡绝对不少。反而是南方的楚人更能适应气候,且输送距离短,负担比从北方抽调役夫南下要轻得多。”

“然也,故而我认为当划分天下区域,以北人戍北,南人戍南更要方便和高效的多。这样不仅节约沿途的粮秣损耗,而且想必天下黔首也都愿意在离家乡更近的地方戍边,而非远赴数千里,前往异地他乡。”赵佗点头。

至于一场大战,只征调一地的役夫,导致当地负担过重,以及不公平的心理出现。赵佗觉得可以通过调整赋税的方法来进行调控。

比如抽调役夫多的地方,就减免当地的赋税,并免除更役之类。

抽调役夫少的地方,就可以多加一些赋税,以进行补充。

简而言之,就是出人的地方就少出钱,不出人的地方就多出钱。

而且大家以后戍边都不用前往数千里外的异地,想来能平息许多怨气,更不会再出现陈胜吴广要从楚地跑去渔阳戍边的情况。

扶苏对于赵佗提出的这个优化政策十分赞同。

他当场道:“君侯优化之策甚为合理,吾当亲自向皇帝上书提议。”

赵佗笑了笑,又转而叹道:“这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若是战争不停打下去。皇帝和满朝武将,打完百越后还要再发动战争,去征伐更辽远的蛮夷。则天下之民,依旧难以休养。”

扶苏兴奋的神色一滞,他望向赵佗,沉声道:“此事我也知晓,不知君侯可还有良策。”

赵佗深吸口气,说道:“此事问题出在爵制上。”

“军功爵制,使得秦国上到百官诸将,下到黔首庶民,都有想在战场上杀敌,以立功劳升爵的心思,好让他们可以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担任更高的官职。虽然其他事项也可以升爵,但唯有军功最为便利快捷,所以人人好战,满朝武将都想发动战争,以立功拜爵。”

“如果想从根本上断绝这个问题,就是要在军功爵外,重新开辟一条可以让人上升的通道!”

“其实学室子弟,已经算是绕开了爵位的限制,在学室通过考试后就可担任文法小吏,使得有爵子弟为官做吏,算是一条上升通道。”

“但还不够,我欲向皇帝建言。编农学、百工之书,以兴农学、工学等学室,若能通过相关考核,便可为各地农、工之官!”

赵佗眼中精光闪闪。

军功爵制太过庞大,在秦国扎根极深,加上秦军正在攻伐百越,众将都憋着一口气要立功升爵,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当面撼动这个庞然大物。

但赵佗可以先从旁边慢慢进行撬动。

打开一条又一条除却军功爵外的上升通道,以慢慢弱化这个体系的影响力。

哪怕没有爵位,也可以去做官。

那样一来,秦人还会不停的去渴望战争吗?

听着武功侯的慷慨陈词,太子扶苏的神色从惊讶到骇然,再到最后的双目发亮。

他的眼中,出现了一抹希望。

第七百二十四章 :工农

武功侯赵佗与太子扶苏于府中秘谈一日。

待到数日后,太子正式向始皇帝上书建言,欲划分天下徭役、兵役区域。

“北人戍北,南人戍南?”

秦宫深处,始皇帝再度打量着扶苏奏上来的文书,咀嚼着奏疏里所提议施行的政策。

今日的大朝会上,太子扶苏公开上书,引得群臣一阵议论。

说是议论,其实也没什么反对意见。

因为这事情只需要仔细思量,就能发现扶苏说的很有道理。

特别是太子这一次上书准备的十分充分,在奏疏里罗列了许多数据。

比如上一次秦军征伐河西时,从关中和蜀地征调兵卒和役夫一路耗费的粮食数据,以及从齐鲁之地征调兵卒役夫耗费的粮食数据,还有相关人员的病死人数之类的数据对比。

这些用新推广的秦数罗列的数据,无不显示着从遥远之地征调兵卒役夫,耗时极长,损耗极大,病死率很高,确实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秦国一向注重实际利益,之前皇帝和众公卿的思维还没有彻底从统一前的区域型国家,转变到统一后的大一统王朝。依旧按照老规矩行事,结果徒增损耗。

现在被太子一点破此事,朝中就有不少公卿当场站出来附和。

最激动的还不是太子的岳丈李斯,而是王戊。

太子手里的数据有一部分就是他提供的。

作为掌管天下农业税收的治粟内史,王戊这几年为了填皇帝征战的窟窿,头发都不知道掉了多少,每多浪费一石粮食,那都是在要他的命啊。

虽然实行分区域徭役的政策后,会减免一些地方的赋税,但相比路途上的大量损耗,还是会多不少剩余的。

有节省粮食的妙招,他自然是举双手双脚的支持了。

“臣王戊认为太子之言,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也!”

王戊之后,其他众卿大都觉得太子之策可行。

见到众臣皆称善。

始皇帝也没有拆自家儿子的台,在朝会上点头拍板下来。

他下诏命太尉府对这次攻打百越的兵员征调进行优化,尽量多选南方之人,同时治粟内史府则商议相应的减免赋税政策。

说实行就实行。

雷厉风行,正是秦国的一贯作风。

只是等到下完朝会回到宫中后,始皇帝又感觉有些不对起来。

划分天下徭役、兵役的政策乍看之下,确实像扶苏能想出来的,但他还是有些疑惑。

始皇帝转头看向殿旁侍立的赵高。

“尚书令,将太子之前的文书呈送一些给朕。对了,还有廷尉和武功侯的也一起。”

“唯。”

赵高领命,走到殿门口,转述给自己手下的尚书仆射。

目送那黄姓的尚书仆射走远,赵高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跳。

尚书仆射。

幸好这位置已经换了人,要还是那位廷尉之子担任的话。

他赵高这个新任的尚书令,绝对是每天都要心惊肉跳,不得一刻安寝。

尚书令的位置,是始皇帝受伤后,鲜少再乘车外出,又需要赵高帮他润笔批改文书。所以干脆将他从中车府令平调为专管文书的尚书令,这样赵高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皇帝代笔了。

“这秦国的重要文书,大半都是我赵高批复的。许多政策,皇帝也是问过我意见后决定的!”

赵高对此很沉迷。

他回头,看向低着脑袋打量文书的始皇帝。

“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皇帝永远当他的皇帝,我赵高,也能永远的呆在这个国家的权力中央。”

不一会儿,尚书仆射便送来一堆太子、武功侯和廷尉之前的文书,赵高转呈给始皇帝。

始皇帝将三人的奏疏拿来详细对比,颇有认真推理的模样。

很快他就笑起来:“这武功侯有些意思啊,这么好的建言不自己开口提出来,反而让太子来,他这是想要帮太子树立贤能有才的名声吗?”

听到这话,赵高眉眼微动。

从始皇帝的语气来看,似乎并不反感赵佗如此做。

“太子日后若是登基当了皇帝,武功侯是他的妹夫,想来定会做辅政之臣,依旧权倾朝野。而我赵高呢?”

赵高看着面前的皇帝,心中升起一抹恐惧。

“没有了皇帝,我赵高什么都不是。”

……

始皇帝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了。

赵佗之所以将区域划分的策略交给太子提出,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足以改变国势的建言提出。

在数日后的大朝会上,赵佗以少府之职正式上书,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

“编百工、农学之书。”

“仿照文法学室,兴农学、工学室。天下农人、匠人若能通过工、农学室考核,便拥有成为相应工、农之官的资格。”

通过工、农学室的考核后,就可以做官?

众臣听得面面相觑,不少人眼露震惊。

就连帝榻上的始皇帝也是眯起了眼睛,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