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页(1 / 1)
('
启明哀声道:“父皇教诲,儿臣记住了。”扶苏点点头,又侧首看向旁边的左丞相王绾和文通侯李于,对他们分别嘱咐了一通。并当场下诏,命文通侯李于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昔日妇翁言,不可使臣子独掌权力,如此恐有奸劫弑君之难,朕今日以三臣辅国,想来日后当无祸患矣。”在二世皇帝看来,赵佗是单独一党,王绾则是偏向儒家,和赵佗曾有过不愉快,自然不会全心依附于对方。而李于是外戚,是启明的亲舅舅,将会是未来幼帝最忠心的支持者。赵佗、王绾、李于是他亲命的辅政大臣。三方相互制衡,这样就不怕有臣子一家独大,而使皇室衰微了。做好了自己去世后的安排,扶苏放下心来。他让三个臣子离去,又让自己的儿子也走了,一个人静静的躺在榻上。扶苏想了很多。特别是被他压在心中的那些昔日记忆也在弥留之际,被翻了出来。因始皇帝忙于政务,自己从小不受关爱,只能从楚系的两位君侯那里获得温暖,使得他被楚人影响太深,甚至遭受利用,多次前去劝阻始皇帝罢灭国之战。扶苏迷失了自己秦国公子的身份,常与始皇帝冲突,父子两人经常不欢而散。“幸有镇国侯为我开导,让我从迷茫中走出来,知道了自己是什么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从此看清了熊启等人的真面目,真正的成为了秦国长公子。若非镇国侯,以我之前与父皇的关系,或许这皇帝之位也极难登上啊。”扶苏轻轻叹息。他又想到自己在登位后,在赵佗的辅佐下,所做的那些事情。虽然可能和始皇帝的治国方针有所冲突,但却切切实实的使秦国越发富强。“到了地下,我亦能和父皇交代了。”扶苏微笑着,闭上了眼睛。秦二世皇帝八年,十月。帝崩于咸阳宫。第八百四十二章 :权力秦二世皇帝八年,帝崩于咸阳宫。太子启明继承君位,为三世皇帝。小皇帝和赵佗之女赵芸同岁,当年刚刚十五,尚未成年,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按照二世皇帝留下的遗诏,由镇国侯右丞相赵佗、文通侯廷尉李于,以及驷车庶长左丞相王绾三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三世皇帝治理秦国。此时天下局势稳定,黔首庶民在二世皇帝统治的这几年,生活日益宽松,对于秦国逐渐有了归属感,开始视自己为秦人。虽然去年出现了东北胡人叛乱的事情,但有李信这位老将率兵前去征讨,对秦国来说不过是藓芥之疾,翻不起什么大浪。更别说王离率领的秦军刚刚大破乌孙,并擒其昆莫归来,悬首北阙,军威震于四海。在这般情况下,秦国帝位的交接十分顺利。赵佗被任命为辅国之臣,又被扶苏寄予了完成他们两人共同志向的希望,自然是兢兢业业,将精力放到治国上。对赵佗来说,最重要的是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是变更律法,将昔日战争时期的旧法革新,以适应当今天下统一的局面,让社会环境往宽松向发展。赵佗很清楚高压统治下必有祸患滋生,唯有包容大气,方能兼收并蓄,历史上的汉、唐无不如此。第二个则是赵佗逐渐放开了官府对商业上的控制,鼓励商业发展,让四方经济流通起来,并且发展出专门的商团前往四方蛮夷地区,与当地土著交易,传播中原文化。在他看来,商队一旦利用得当,起到的作用可能比军队还要大。第三则是大力发展科技,自从工学兴办后,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一部分被派到各郡县担任工师,传播先进的技术。另一些则留在少府,继续钻研和发明各种科技产物。比如火药方面,在二世皇帝统治时期就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威力也算不小,如今正准备用来开采矿物。说到科技,还不得不提到那几位修仙派的人才。自从始皇帝崩殂后,赵佗就对卢生、徐巿等人感到很不爽,欲要惩治,恰好那时从日照郡传来消息,秦国舟师在海外发现一座大型岛屿,其广袤无垠,像是另一片大陆。“东瀛。”赵佗知道那个地方的情况,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这个大岛上面好像金矿、银矿什么的比较多,而且还好开采。如果秦国没有占领三韩之地,他对东瀛列岛其实不太感兴趣,毕竟从秦国本土跨海前去实在是太远了,有些得不偿失。但有了三韩之地又不一样了。三韩和东瀛最近的距离就一百多里,而且还是海路,顺风的话,一天之内轻轻松松就能抵达。只是这年头海船技术还不够发达,秦军舟师跨海航行,在回来的路上遇到海啸大风,倾覆了一半船只,可见两地通航并不容易。赵佗就想到卢生和徐巿两人昔日是寻仙派方士,多次出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在这方面比较专业。故而他给两人各自分配了任务。徐巿负责探寻日照郡和被赵佗命名为东瀛之地的安全航线,带人在东瀛建立一个殖民地港口。而卢生年纪大了,不太适合出海,赵佗就让他负责去建造新型的船只,新船建好,不仅可以通航东瀛,还能顺着海路更好的沟通百越之地。除了科技外,赵佗的第四个重心是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就有孔子兴办私学,普及教育,至于后来更是诸子争鸣,各派门徒遍于天下,文化上繁荣昌盛,齐国的稷下学宫便是其中代表。赵佗认为在文化上堵不如疏,疏而导之更能变不利为有利。所以他主张兴诸子学室,除了是配套察举制,以及为后续的科举制做铺垫外,更是趁着这个机会,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引导。时过境迁,乱世时期诞生的诸子百家,在某些方面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形势了。欲要加入学室的诸子门徒,必须要接受官府对他们传承的思想进行稍微的规范化处理。比如宣扬统一的必要性,坚定天下必须一统,华夏必须为一的思想。一些带有明显分裂色彩的文章则是不能通行的,必须删减。如果不接受,那就不可能加入诸子学室。同时还顺带引导宣扬天下民族是一家,用夏变夷等种种思想。这也是为了秦国更好的去消化朝鲜、百越、草原等地打基础。诸子学室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得不到举荐为官的资格,那赵佗也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出路。去海东、日照、河西、九原、南海、桂林、闽中、象郡等新征服的蛮夷地区,宣传华夏思想,只要在那些蛮夷之地待个三五年,就可以回国为吏,如果能有重大贡献,那还有额外的赏赐。虽然蛮夷之地恶名远扬,但重赏之下必有匹夫,赵佗给出了官职,悬赏了财物,那些从诸子学室中毕业,又没有找到出路的年轻人中总有几个热血的,心一狠就领命应诺,前往蛮夷之地想着干个几年,拼一生前程出来。诸子学室在赵佗规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比如诸子学室的兴盛难免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对当今的法家领头人,文通侯李于来说,就感觉十分不爽了。在赵佗变法改革前,法家在秦国独大了一百多年,秦人除了军功爵外,另一条上升通道就是进入学室学习律法,出来便可做吏为官。所以秦人对学法趋之若鹜,法家在秦国的地位十分高,因为他们把持着一条重要的为官途径。赵佗这次改革变法,相当于是将昔日法家独吞的利益抽出来,分给其余诸家。百家受益,唯法家独损。这可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啊。李于是二世皇帝任命的廷尉,法家承受的所有压力都落到了他的身上。如果是李斯这种老江湖,或许还会忍耐,或是另有对付的招数。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