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北转免费阅读(23)(1 / 2)
而在其他人看来,沅昭之所以选择冯友光试药,只有一个原因:禁折腾。
拿下开门红,沅昭本想着徐徐图之将家里这几个全部拿下,但在接连三次试药冯友光在炕上翻来覆去、涕泗横流、哀嚎得死去活来后,成功将所有可能给掐灭了。
沅昭:她就想说一句,那药效起作用后跟疼痛它连一个铜板的关系都不沾!
大王氏还偷偷过来找她求情,昭昭啊,你大哥这几日夜里惊梦,我总能听到他在絮叨着啥,凑近了一听,那一句句话跟遗言似的。昭昭,咱先停上几个月成吗?
沅昭气愤地上山采药,给小恩人把脉的时候越想越气不过,干脆把这事同他说了一遍。
你说,他好歹也是我亲大哥,又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至于害他吗?
秦暮归其实是有些理解冯友光的,起先他也以为沅昭是个庸医,可能,连庸医也算不上,只会点皮毛而已,所以每次过来把脉时总战战兢兢的生怕沅昭给他开药。
后来知道沅昭确实会医术,但每次把脉后他还是怕沅昭给他开药。
究其原因在于,谁不知道一个大夫的医术往往是和年纪挂钩的?头上不带点白头发,出去行医都没人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大夫。
而如沅昭一般年纪的,在医馆都是刚学习抓药的学徒。
让抓药的学徒去开药方,就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太长。
秦暮归出言安慰沅昭,兴许,你大哥只是怕死。
沅昭:她瞪了一眼这人,你话少是个好习惯。不说话还好,说话能气死个人,不如别说!
秦暮归不说话了。
但他又想说些什么安慰沅昭,绞尽脑汁想了办法,我听说,秦氏的祖先刚到大青山时,为了判断这里生长的东西有没有毒性,一般是喂给野鸡野兔看他们的反应。若野鸡野兔能吃,那人自然也能吃。
沅昭叹气,我最开始也有这个想法,试药的第一步用野兔,第二步再给人喝。但我去镇上找过,根本就没有卖活兔子的!
再说她有神医系统在手,一副药有毒无毒根本用不着检测,用药的区别在于个人体质,加上她确实想练练手,这才直接找人试药。
山上的兔子窝不少,开春我还没来得及去抓,你若是需要,后天过来我把兔子给你。秦暮归说。
沅昭猛地转头看向他,是啊,我都忘了你会打猎!
那我要两只,多少钱我那天好付给你。
秦暮归本想说不用。
他这半年来一直都免费在沅昭这里看病拿药,虽然他拿出银子来沅昭也不说,而且看病把脉也就沅昭比较热衷,缺一次都不行。
那行。秦暮归点头,但是以后我也得掏钱从你这里买药。别的不说,沅昭制的那些药粉药膏效果确实非常好。他去济世堂找刘大夫的时候,也在那边见过一模一样的药膏,甚至有一次刘大夫给他娘开的就是沅昭寄售在医馆的。
沅昭也只好答应下来。
两天过后,沅昭上山去接自己的两个大宝贝回来,冯友光那边也因此解放。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沅昭发现,前几次试药,她总是事先告知冯友光,甚至为了安抚试药人的心理,还将大致药效和副作用说得尽可能详尽。
但她忘了,冯友光原本就对自己的医术不怎么信任。她这一番预防针下来,没让试药的人更加放松,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所以沅昭决定,以后在大哥冯友光身上试药前啥也不说,通知也没有,这样观察到的才是真实反映。
**
正月底那两天,大房最后定下来送大宝二宝一起去镇上的书院读书。为此冯友光在镇上卖完豆腐后,特意去买上瓶好酒,割了两斤肥肉并一斤豆腐,提着去了老族长家。
既是为了自个孙儿的前途,冯大山便也一同前去。
父子两人请老族长出面,隔天带着大宝二宝去了镇上的书院。学堂一位夫子恰是青山村冯氏族人,去书院之前,族长带人先去拜访了这位夫子。
夫子有秀才功名在身,常与青山村族人走动,因此门房甫一瞅见这行人便连忙迎上来。
见到冯秀才,老族长与其寒暄一番才说明来意,这是你大山叔家的两个孙儿,一个十二岁,一个八岁,还没有正经的大名,老头子记得你当初善作诗词,不如替他二人将名字取了。
冯秀才冲两人笑了笑,简单问过大宝二宝几个问题后,替二人起了正经的大名。
大宝:冯敬礼。
二宝:冯敬义。
冯秀才又将书院的规定简单说与冯大山父子,之后才带大宝二宝去书院见院长。
书院那边已经开了课,院长考校过后决定将二人留下。
因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入学,冯大山一面让冯友光回家收拾被褥干粮等,一面交完束脩后跑去镇上的书肆买了两套笔墨纸砚,并冯秀才给的几本书籍送过来。
一直忙到午后才忙罢。
临分开时,冯友光嘱咐大宝二宝,束脩的银钱有一半是你们小姑姑出的,她事先说过,若你们每次的考核都不过关,回家以后不仅没肉吃,还得当她的药人试药。
大宝二宝下意识打了个哆嗦,争先恐后的点头:我们一定努力读书,绝对不辜负小姑姑的期望!
冯友光面无表情点头,记住你们说过的话。毕竟他可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以身试险的伟大的父亲!
临走前的这段父子对话,让大宝二宝顿时像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夫子讲书时专注得两只大眼冒光,休息时也不放松,追着夫子到处问问题。
不过才几天,这两兄弟已经成了书院的名人。
不止各位夫子对他们赞不绝口,就连同窗也对两人极为推崇,立志要向他们看齐。
从书院的启蒙班开始,一直往上到水平最高的一个班级,不知不觉间掀起了一阵内卷狂潮。
书院十日一休,大房夫妻去镇上卖完豆腐后,在书院门口等上片刻便能接两个小书生回家。
大宝二宝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沅昭,把布包里这十日的大字掏出来让她检查。
小姑姑,我们在书院念书可认真了,夫子每日都要夸上好几次。二宝背着手,说话的时候还无意识晃着脑袋。
沅昭的视线从大字上移开,看见这熟悉的动作,好奇问大宝二宝,你们书院的人都这样说话吗?
大宝点头,然后晃着脑袋回答:嗯!夫子说这样对背诵有帮助。
沅昭哦一声,心说这摇头晃脑的动作好处其实挺大,不仅有利于保护眼睛视力,也能活动肩颈部肌肉,搭配上正确的坐姿,还能让青少年长成一条十分标准的脊柱。
夫子说得对,继续保持。沅昭叮嘱道。
翻看完将大字还给两人,沅昭对大宝二宝挥手,去堂屋,等我拿上脉录给你俩诊脉。
听见这话,大宝二宝顿时一脸苦色,对视一眼,互相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置信。
难道小姑姑认为他们这十日不够勤奋没有上进吗?
是不是他们要给小姑姑做药人了?
刚想到这里,忽的前院传来一阵痛苦哀嚎声,是他们熟悉的爹的声音。
两人心下一急,大步跑过去。
昭昭!快来看看你大哥这是咋了?是不是抻到腰了?大王氏神情焦急,扶着一旁根本站不稳的冯友光,一边慌张地喊沅昭过来。
沅昭抱着脉录出来,见此一脸淡定,哦,没事。是药汤起作用了。
冯友光疼得惨白的脸色一瞬间变黑,眼神空洞茫然,他啥时候喝药汤了又?
大王氏也一脸懵,侧头看向冯友光,他爹,你真是条汉子啊!眼神里语气中是毫不掩饰的敬佩和
真是个大傻子这样的未尽之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