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改变命运(2 / 2)
回到我妈妈,我的父亲在我读初三升学的时候过世——对我妈妈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联系”,“联系”的断开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进入了另外一条命运轨道。命运改变性格,伴随命运的改变,她的性格完全变了,比如她对我就再也没有动过手,柔和许多。
父亲的死亡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重要“联系”的失去,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严重的强迫症、被迫害妄想症,以及很严重的自杀倾向,一直持续到初中三年级,父亲死后,我一边羡慕他的死亡,一边也从“想死”转移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究,我很早开始研究死亡。
或者说,我的理念,无论是我在情绪方面的研究,还是爱的研究,自死行为的研究等等,都是从“死亡”的基础上搭建。
昨天,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这么理解我”,我说“因为你曾经或者现在很想死”。
我对死亡很敏感,这种敏感更像一种直觉。不过我并没有助人情结,不会因为一个人想死去阻止、劝说,若非我爱的人,生死和我没有任何关联——你不能指望一个漠视自己生命的人重视他人的生命,哪怕他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
我对自死的选择都表示理解,准确说,一切自死行为的本质是求生,但因为行为过于激烈,所以在求生的过程中死掉了。
我也许会因此感动,悲恸,但更多的还是理解。
当一个人,在情感层面上和全世界失去“联系”,内心就会难以抗拒地产生自死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足够强烈,那么死亡就会来得很仓促。一个人失去和世界的联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个失去联系的“空窗期”有时很短,但短暂的情感空窗,也足够致命,所以我很重视侣伴现实中和亲人朋友间的联系。
只要联系足够紧密,那么就不容易出现空窗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通常不是阻止自死行为发生那么极端,联系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情绪流通,保持内心的平衡。
5.
人的内心,容积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量地塞入情绪,那样会把内心撑坏;同样也不可以严重透支情绪,会把自己累死。
大多数情感问题,在我看来是情绪流通出问题。
有些人知交的朋友很少,家里人不理解,长期生活在情绪压抑的环境当中,情绪淤积很严重,但内心的情绪流通不出去。
当一个人,内心情绪淤积时,就会触发心理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叫做“欲望”。
是的,欲望的本质,是情绪淤积触发的心灵保护,有些人食欲旺盛,是通过大量进食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消费欲旺盛,是通过消费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伤害欲旺盛,是通过打人、骂人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倾诉欲旺盛,是通过倾诉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性欲旺盛,通过做爱的方式宣泄。
欲望的本质是把心中淤积的情绪宣泄出去,一个现实中低欲望的人,要么是内心情绪亏空严重的人,要么是她有良好的流通情绪社交网络,让她情绪去流通。
和欲望相对的是渴望,有些人现实生活中一直在殷勤付出但得不到对等的回报,又或者长期、大量地透支劳动力很辛苦。
长此以往,内心处于亏空的常态中,她的欲望不高,但很容易被别人的热情和夸赞吸引,也很容易被人用好话说动——大体来讲,比较好骗,容易被人控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类是受情绪支配的感性生物,长期的情绪淤积或者情绪亏空,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最典型的,比如所谓的“回避型人格”,本质上是因为情绪淤积太严重,导致来自他人善意或者恶意的情绪都会刺痛自己的内心,于是就会逃避别人的情绪。
再比如PUA类情境,本质是情绪长期亏空导致对他人支配、夸奖自己产生强烈渴望。
当然,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有些人身上会同时出现情绪淤积和亏空的双相表现,也反应了现实中长期所处的恶劣环境——环境的恶劣并不完全指代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伤害的环境,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溺爱环境同样会出现严重的情绪淤积问题,归根结底,情绪作用在人心里没有好坏之分。
长期的情绪问题,会导致变态欲望或者变态渴望的滋生——变态是相较于常态的变态,有些不被人理解的变态行为,比如说重度SM行为,背后是情绪问题。
这些问题伴随情绪得到调节,就能很好地缓解。
但有残留。
准确的说,是路径依赖,比如有些人会逐渐形成通过打人、骂人、自慰、自虐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宣泄情绪的心理习惯。
6.
建立联系最主要的目的,可以是情绪流通,但是除了流通情绪以外,联系改变命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假想一下,我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运动的两颗星星,我和你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就像万有引力,牵引着彼此偏离轨迹。
是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往往就是枯燥和乏味的重复,就像一颗行驶在固定轨道上的行星,也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我们情感上渴望变化,而能让我们“生活”产生变化,通常是新联系。
联系作用在“生活”层面,牵引彼此发生改变,继而动摇命运,让命运发生改变,组建新的生活,塑造新的环境,而人在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性格,因而性格发生改变。这是联系改变命运的逻辑。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因为距离足够接近,足够直接,所以能产生最大的作用。
其中,亲人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伴侣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产生作用最明显,然后是基于某一共同目标、共同爱好的友人,再然后是和热爱的事物、目标的联系……当然这个顺序并不绝对,有些人和亲人、伴侣乃至友人的联系很糟糕,那么就会对工作或者金钱之类的无论其他的什么异常热忱。
客观上也存在高于一切现实联系的精神联系,譬如对哲学、科学、文学、神学、数学、美学等某个领域有超越个体生命、超越自我生命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用通俗的词汇形容就是“信仰”。
我会倾向于认为,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信仰什么,都是能依靠这种联系调和内心情绪,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往往也是这样的人,能够在某个领域铸就不凡。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命运晦涩难懂,琢磨不透,但归根结底命运的改变源于联系,源于彼此的牵引,源于生活的改变,源于环境的改变,重塑性格。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某个精神科医师跟我提到一个病例,自己拿不准也想听听我的意见。病人是一个正在筹备出国留学的女生,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在胳膊上割了很多刀。我并不是医生,但在“心理”“死亡”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可以提供参考。
自杀很复杂,但又很简单。我听过一个她人转述给我的案例:一个小女孩要跳楼了,消防队接警后扑救,把人抢救下来。结果呢,小女孩的妈妈第一时间就给了女儿一大巴掌,骂她给别人添麻烦了……过了几天,小女孩跳楼死了。
我在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便回复道:“救人的方式没救对。倒不是因为小女孩她妈打了她一巴掌——这个小女孩肯定没少挨过打。在这个事件当中,首先要接受心理干预的是这个小女孩的妈妈。
“这个妈妈焦躁症状很明显,她的焦躁很可能来自于家庭关系的紧张以及生理性的紊乱,然后这个妈妈把这种焦躁和紧张、在家里营造成了一个严重的氛围。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很容易成为父母情绪的出口,大量的情绪淤积孩子心里,久而久之在情绪逼迫下孩子就想逃生。
“但孩子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于是逃生就变为了逃离生命,在表现形式上就是自杀。
“正确干预这个小女孩自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步是把她妈妈送去做治疗,第二步是把小女孩放到一个同龄人环境,让她跟同龄人一起玩耍,很快恢复。
“因为‘自杀从来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性格’。”
……
……
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生存的习惯。所以人的性格,有时候很多变,原因不是她性格多变,而是她所处的环境很多变。
人是非常能适应环境生存的智慧生命,但有些环境,可能真的不太适合人去勉强生活。
比如我,我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想要自杀,那个时候在学校要接受霸凌,回到家要面对更年期脾气非常不稳定的母亲,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没有呼吸的地方,情绪在心里淤积,性格逐渐走向扭曲变态,生存欲望也非常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直到现在我还很容易产生自杀倾向,在特定情境中容易情绪失控,这就是我的“命”。
我们说一个人“命”不好,往往指她所生活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有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会扭曲她在这个环境里的性格,通俗讲就是“变态”,并出现变态行为。
虽然不可思议但又确实的:变态行为是调和情绪、适应环境的方式。比如我很早就学会了手淫,并通过这种方式调节情绪。
此处的很早是相对于正常接触到性爱的年龄,我记得我最早手淫的时候性征发育还不完全,当时应该只有小学四五年,我有印象自己读小学后期就有在上课期间,用手在裤兜里按摩并射精的经历,在那个年龄、课堂上自慰射精毫无疑问是变态行为但当时并不会感觉到不妥,现在也能理解当时的状态。
回到一开始,那个女生用利器割伤自己,这个行为是变态的此处的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变态,但她用这种方式调节情绪,从而缓解自己内心困苦避免极端。
看似伤害自己的行为,又偏偏是一种粗糙的自我治疗的方式——这是性格和环境的矛盾产物,所以自我伤害只是一种表象。
……
……
那么要如何干预?我提出的建议是“让她去玩”。
痛痛快快的玩,无论玩什么,让她把心里淤积的情绪先释放出去,才能后续去做调节。
但我的建议也仅止于此,因为没有实际接触到人。
每个人内心的困苦都是极具个性化的,没有接触就没办法感知,也就没有适合的思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