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灯火-子夜灯火笔趣阁(23)(1 / 2)

加入书签

一句话将周氏堵得哑口无言,她看着眼前这个人,他的表情那样冷漠,好像这件事与他无关似得。

可这分明也是他的亲儿子啊!

周氏的心里顿时忍不住心酸,她总觉得,自打她嫁给白敬华之后,他便没把她放在心上,之前她只当白敬华对蒋氏念念不忘,可是这些时日过去,她却越发觉得,或许他本来就是这般冷心冷情的人。

周氏压着心里的苦楚,知道今儿是打听不出来什么消息了,只能姿态僵硬的对着白敬华福了福:既然老爷早有定论,那我也不打搅您与人议事了。说完转身就走。

白敬华看着周氏离开的背影,隐约间能感受到她心里的愤怒,不过这又如何呢?白敬华眼神冷漠,她愤怒或是不愤怒,他都不放在心上。

周氏心底发凉的回了自己住处,脑子里乱嗡嗡的,一边想着老爷会不会舍了安哥儿保住白家,一边又想着,安哥儿到底是老爷的亲儿子,他应当不会这么狠毒。

可是周氏到底是白敬华多年的枕边人,白敬华是什么性子的人,她心里一清二楚。

所谓的血脉相连,对他来说都太过苍白,他唯一看重的,也只有他自己罢了。

周氏这般想着,心中越发悲愤,忍不住扑在榻上痛哭了一场,她的命为什么就这么苦啊!

而白敬华这边,送走了周氏,他回到书房,屋里的人对着他笑了笑:小妹鲁莽,让贤弟为难了。

原来与白敬华议事的,正是周氏的哥哥,周家的当家人周福海。

周家是延宁府第一的大海商,在整个东南都是赫赫有名,只可惜起家晚,家族底蕴薄,为了家族前途,又不想受制于人,便将女儿嫁给了当初虽然只是一个秀才,却文名颇盛,妹妹还嫁入了皇家的白敬华,如今十几年过去,周白两家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白敬华听了这话,神情也没什么波动,只淡淡道:妇道人家,总是喜欢东想西想。

周福海眸色微转,笑着试探道:那贤弟对我那外甥的事情,可是早有打算?

白敬华神色不变:罗氏的家人都捏在我手里,她不敢翻供的。

周福海听了忍不住一笑:贤弟真是有手段,知府亲自派人护住的人,也能夺过来,想来我那外甥这次应当也是有惊无险。

白敬华依旧没什么表情:白家在延宁府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来的,若是知府大人愿意合作,大家也未尝不可分他一杯羹,只可惜卫知府太过碍眼了,竟然想要官府也掺和进海贸行当里头,若是长此以往下去,我们这些百姓哪里有利可图?与民争利,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周福海笑着抚掌:是极是极,贤弟这话说的不错,官府还是老老实实收税即可,掺和这些可不体面。

白敬华垂眸,没有再接话,周福海也很有眼色的转了话题,说起了旁的,主要是关于这次事件各家应当如何应对,因为眼看着朝廷天使就要来了,他们也必须得有个准备。

一时间,白府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白府平静,徐家这边可是热闹的紧。

因为杨静姝要从徐家发送的缘故,因此连嫁妆也得从本地购买现成的。

原本蒋明菀想着,到底是老师之女,徐家出了这个钱也未尝不可,但是杨如珪这个小书呆子却是个执拗的,非得自家出钱。

也幸好他出来的时候,与杨伯交涉过这件事,杨伯是做老了事情的人,因此准备的还算妥帖,一千两银子,也能让杨静姝风风光光的出嫁了。

但是让人无语的是,杨夫人至始自终,也没有只言片语捎过来,甚至一点东西也没送过来。

蒋明菀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而杨静姝心里也是十分难过,但是想着自己如今这个处境,也没敢表达出来,只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会默默垂泪。

不过蒋明菀最后到底还是知道了,毕竟徐家就这么大的地方,杨静姝情绪不对,一天两天的看不出来,三五天的总能看出来了。

可是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劝慰杨静姝:如今师母她老人家只怕还没拐过弯来,等日后想通了,想来也就好了,母女哪有隔夜仇呢,你别忘心里去。

杨静姝听着这话就忍不住流泪,她一边抹眼泪一边柔声道:母亲自来紧着我,如今我忤逆了她的意思,只怕这辈子也不能获得母亲的谅解了。

蒋明菀语气一滞,倒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许久她叹了口气道:你若是真的挂念这事儿,不如写封信,给师母解释一下。

杨静姝此时却摇了摇头:不必了,母亲的性子我知道,此时写信,只会越发激怒她罢了。

既如此,蒋明菀倒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只是安慰了几句杨静姝。

也得亏杨静姝自己之前受了许多苦楚,是个能想得开的人,不然自己这样大喜的时候,母亲却是如此,还不知道心里多郁结呢。

蒋明菀这边的婚事开始轰轰烈烈的准备开来,徐中行府衙那边,也终于等到了从京城来的巡按御史。

这位御史来的时候,没有通报,因此等人都到了府衙了,上上下下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出去迎接。

结果一看来人,徐中行都愣住了,此人竟然是他的同科,当年中了探花的吴生静。

不过吴生静与他并没有多少交情,两人在翰林院同僚多年,加在一起话也没说过几句。

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吴生静这个人出身世家,性格极为高傲,为人处世也从不会看人脸色,恃才傲物,哪怕徐中行是状元,他是探花,他也不见得高看徐中行一眼,反倒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让徐中行得了头名。

还有一个原因,就不足为外人道也,当年蒋明菀身为礼部侍郎之女,那也是一家女有百家求,其中求娶之人里头,就有吴生静,可惜后来蒋明菀却偏偏嫁给了徐中行。

如此两桩加起来,他们两个的关系能好才是怪事。

但是即便如此,徐中行却并不十分担忧吴生静会给知府大人穿小鞋,一方面是因为吴生静这个人虽然有很多毛病,可是人品还是值得信赖的,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吴生静既然能被派过来做巡按御史,看起来应当是十分受皇帝信任。

身处于这样位置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这点恩怨,就自毁前途。

这般想着,徐中行面上倒是十分平静,在同知的带领下,将吴生静迎了进来。

而吴生静在看到徐中行的时候,也十分平静,甚至还对他点了点头:徐兄,近来可好?

同知面上一喜,笑着看向徐中行:竟是不知,二位是旧相识吗?

徐中行点了点头:吴御史与我乃是同科。然后又对吴生静回了一礼:一切都好,有劳吴兄挂念。

两人在这边客客气气的你来我往,同知也咂摸出一点滋味来,虽说是同科,可这关系看着可不怎么好啊。

想到这儿同知心中一哂,想这些做什么呢,既然是同科,就算是关系不好,那也有点面子情,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这般想着,同知便欢欢喜喜的将吴生静迎了进去。

吴生静被迎进了衙门给他安排的住处,但是也只寒暄了两句,便主动要求翻看案卷,同时又看向徐中行:你上的折子,皇上看过了,我来之前,皇上也曾叮嘱我,要仔细审理这件案子,因此还请徐推官将那些证据誊抄一份给我吧。

这会儿口称徐推官,看起来应当是要公事公办了。

徐中行也不磨蹭,立刻应了。

等说完正事,吴生静也不与他们再废话,直接端茶送客。

等从吴生静住处出来,同知忍不住咋舌:真是一点情面也不讲啊。

徐中行没吭气。

同知看了他一眼,到底还是忍不住道:慎之,此事事关重大,既然你与这位御史是同科,或可以找他陈述利害。

徐中行看向同知,许久才道:大人,我与吴御史的关系并不好,若我去陈述利害,只怕会适得其反。

同知一愣,他知道徐中行并非言过其实之人,他能这么说,那一定是非常不好。

一时间同知满头冷汗。

那,那这同知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但是幸好徐中行依旧淡定:不必忧心,吴生静此人恃才傲物,但是秉性正直,不会因私废公。

同知连忙用袖子擦了擦汗:哈哈哈,希望如此。他只觉得嘴里有些苦涩。

府衙这边一有来人,消息立刻就传到了白家等一干豪绅家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