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1 / 1)
('
当嵇恒再度念出《韩非·备内》篇的内容时,扶苏一下有了更深的领悟,他低低的垂着头,在脑海细细斟酌着。
等扶苏抬起头时,眼神已明锐不少。
嵇恒暗暗点头。
他继续道:“言归正传。”
“始皇巡行的事已成定局,你就不要轻言劝谏了。”
“而且始皇巡行对大秦整体而言利大于弊,除了可以威慑宵小,便是可借此对关东官吏进行一番清理,这也有利于你后续解决北原军团士官退伍的事。”
“这次始皇巡游会杀不少人。”
扶苏心神一凛。
他沉声道:“敢问先生此话何意?”
嵇恒重新回到室内,坐回到自己位置,淡淡道:“我前面说了,光有制度没有监督是保障不了政策落实的,而想要那些防灾救灾的制度落实,必须要辅以强力的行政手段,只不过朝廷的精力有限,因而只能选择先苦一苦地方民众。”
“任由地方官吏豪强胡作非为。”
“等事情有了眉目,朝廷再雷霆出手。”
“这套玩法其实是很寻常普通的,但就是这么寻常的做法,往往都很难执行的了。”
“这是为何?”扶苏不解。
嵇恒满眼唏嘘道:“因为说着容易做着难,推行一个政策,只需在朝堂几次决议便足够了,但真的等到落实时,就要看各级官吏的脸色了,而朝廷为了防止下面官吏执行不力、阴奉阳违,也会推行政策进行监督,然实际效果却寥寥。”
“原因其实很简单。”
“朝廷无力。”
“监督说着容易,但做起来很难,需要中央朝廷强力,对地方有极强控制力,如果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那就根本没办法监督,只能眼睁睁看着地方胡作非为,等最后尘埃落定,再出来做一个糊裱匠。”
“大秦目下同样如此。”
“这种情况始皇同样清楚。”
“所以才有了这些年的数次巡行。”
“因为……”
“皇帝在的地方就是中央!!!”
“咸阳的朝廷的确控制不了地方,但若就在本地呢?朝廷难道还管不了地方?若是这都管不了,那大秦早就名存实亡了,这其实也是大秦探索出的一个治国方略,就是用巡行的方式,来监督政策落实,同时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只是这种方式太过累人。”
“即便精力充沛如始皇,也经不起这样几次折腾。”
嵇恒摇摇头。
大秦对统治天下做了很多尝试。
巡行便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这种方式太过简单粗暴,也太过伤人,最终很快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便是行政机关的三级制,只不过任何制度都只能算是保障底线,真正提高上限的从来都是中央的控制力。
中央强力,地方安宁。
中央乏力,群雄并起。
但对于大秦,也没办法苛责。
毕竟是第一次吃‘大一统’螃蟹的人,没有前路,不知未来,一切都靠自己去撞,自然会显得曲折,甚至为后世轻慢。
扶苏若有所思。
他已完全明白了巡行的意义。
只是巡行的代价太过沉重了,不仅劳民伤财,还十分耗费身躯,相对而言,得到的回报却寥寥。
总体而言算是得不偿失。
随即。
他陡然想到了嵇恒提到的‘行省制’。
他猛地看向嵇恒,眼中露出一抹惊骇,他过去未曾深想,但现在细细想来,只觉细思恐极,因为嵇恒仅仅从始皇巡行的事情上,便看出了这种加强地方控制的办法不行,同时还巧妙的给出了解决之策。
当时谈及时还显得漫不经心。
实则意味非凡。
他在脑海细想着嵇恒提出的‘行省三级制’,眼中渐渐散发出了明锐亮光。
但很快。
他的眼神就暗淡下去。
大秦若是真的推行‘行省制’,那便注定体制会大变,影响到的官员更是海量,其中还要新设不少中间官署,这对于人力财力的支出,都会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大秦眼下根本就担负不起。
不过扶苏心中还有些不甘。
他试探道:“这便是先生当时在秦亭提出‘行省制’的来由?”
闻言。
嵇恒眼中露出一抹异色。
他深深的看了扶苏一眼,却是没想到扶苏竟能想到自己当时随口说的话,但也是干脆的点了点头。
他道:“行省制,准备说是行政三级制,的确是最合适的解决之法。”
“也是大秦日后要走的方向。”
“而且已经在路上了。”
“已……”扶苏猛地瞪大眼,有些不明所以。
大秦何时推行行省制了?
他怎么不知道?
他凝声道:“先生此话怎讲?大秦体制未曾有任何变化啊,为何先生会说大秦已经在路上了?”
嵇恒目光深邃道:“这次观念之争,朝堂上恐有不少朝臣跟你意见相左。”
扶苏点头。
“那这些朝臣没有了呢?推行行省制还有多少阻力?”
嵇恒的声音幽幽的传来。
只是听到嵇恒的话,扶苏一下怔在了原地。
第273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殿下,天气冷。”
“殿下……”
“……”
魏胜的声音在一旁说着。
扶苏全然没有听进去,眼下他脑海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
扶苏已回到了雍宫。
他依旧没从那股怅然若失的状态清醒过来。
实在是嵇恒说的那些话,对他的冲击太大了,也太过强烈。
良久。
扶苏才堪堪转醒。
他拉了拉披在身上的绒子,只感觉身子有些冷。
扶苏举目望向了天空,长长的叹息一声,道:“嵇先生,你这是要将我置于何处啊?”
半晌。
扶苏苦笑一声。
直到这时,他还有些懵。
嵇恒其实并没有说太多话,但每一句都振聋发聩。
一朝天子一朝臣。
嵇恒让自己这段时间低调一些,将那些在朝堂上跟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记下,这些人便是自己日后第一批清理的存在,只是想到那些朝臣的数量,即便是扶苏,也不由心中一惊。
但他知道嵇恒是认真的。
嵇恒丝毫没觉得自己眼下在朝廷的境遇有问题,反倒认为这是一个天好机会,便于自己区分出‘敌’、‘我’,而嵇恒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政见不合,既然政见不合,那便没必要执意强留。
朝廷需要改革。
就注定需要有人下去。
这些跟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首当其冲。
而这些官员真的被免、被辞、被告退后,朝堂可就没多少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推行行省制也就没多大阻力了,只是自己恐要背上刻薄寡恩、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骂名了。
扶苏嘴唇微颤。
“这是大秦自己选择的道路。”
“没有退路。”
“大秦历代先王一样,筚路蓝缕,数代人披荆斩棘,从得以实现一统之志,父皇明知身体并不安康,却依旧在暗中计划巡行之事,便是早就打定了主意,如过去六代先王一样,一往无前。”
“法……”
“只能前进没有后退。”
“大秦的体制初创,却是残破不堪,根本就支撑不起,想要最终建立起来,唯有再经历一次大破大立,只是对天下的负担太大了,这一点我都能看出来,嵇先生不可能看不出,为何嵇先生还执意我这么去做?”
“难道嵇先生有解决之策?”
“但嵇先生就算再有才有能,恐也无法变出多余的人口跟钱粮。”
“只是……”
“从最开始提出‘行省制’,再到后面放低进入学室的资格,这些分明都是有计划的,为的就是针对日后朝堂改革,提前数年就开始谋划人员储备了,这些难道都在嵇先生的意料之中?”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