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页(1 / 1)
('
三人话声不大,彼时又有曲声掩盖。郑郁只瞧见刘从祁说了句什么,而后袁亭宜愣了片刻对身边美人劝和几句,女子眼露委屈而后点头,坐到刘从祁身边为他倒酒。
“他俩说了什么?”郑郁问严子善,“能让则直割爱。”
严子善端着酒盏看了上方两眼,笑道:“这场酒宴,定又是刘九安给钱呗。只要是九安给钱的局,则直身边就没美人陪酒。”
郑郁有些震惊,听后笑笑不语。
受邀来席的工部尚书裴霖长子的裴文懋,说:“听闻朝中如今为了宜阳公主回朝之事争闹不休,就不知圣上该如何了。”
“圣意岂是我们能猜中的?”另一位公子哥说,“不过北阳王倒是极力上奏,说要接受归降呢。”
话语立刻转入朝局,屋内众人都若有若无地看向郑郁,严子善把话挡回去:“北阳王是为着我朝着想,自然不肯丢土半分。不过刘相倒是一心为两国盟约好,不接受归降。”
席间一位男子说:“真为两国盟约吗?九安,咱们都是好友,你看哪一方呢?”
哪里有什么好友为人,不过是等着看笑话而已。
“父亲的心思我怎么可能想得准。”刘从祁噙了口酒,看向郑郁说:“说来,倒是郑二公子更得帝心,不知是否与北阳王一般期望收回浑河州呢?”
郑郁笑着回道:“我哪有什么帝心,不过是圣上看我年轻愣头愣脑的,让我与诸位大臣多学学而已,就像刘二公子说的那样,父亲大人的心思我也说不准。不过这浑河州原是我朝国土,如今接受归降也是情理之中。但刘相想必也是为两国着想,各人有各人的为国想法。”
“说起这浑河州,我倒想起戎狄的崇德王有位小女儿,就出生在浑河州。”严子善端起酒盏,团扇的风吹起他的额发,说,“听说当年那位小公主出生的时候,群狼嚎叫,崇德王把这位女儿视为福星,是喜欢得不行,可惜在他死后,这位公主消失在戎狄境内。”
袁亭宜虽对朝政不解太多,可这些传闻他也听过不少,说:“崇德王的小女儿,听闻美貌倾城。昔年两国会盟时,他还想把这位公主嫁给邠王,可惜不久戎狄内乱,他被杀,这位公主也就不知下落。”
席间的姚珏脸有醉意,自觉接了话道:“我记得这位小公主,好像名唤揽音珠。”
此时郑郁细微的观察着刘从祁的表情,看他听到揽音珠的名时,长睫轻颤,眸中悲怆停了一息,随后垂眸睁眼又是那双无视万物的眼神。
揽音珠,张语莲。
话头又扯回朝堂,裴文懋微摇头道:“宜阳公主回朝的心可谓真切,就不知鸿胪寺及政事堂那帮相公们怎么跟人谈的了。”
严子善道:“相公们各抒己见,鸿胪寺那些官员又是拿钱不干事的,这种两国订盟的事,怎么会轮得到他们。”
“满朝百官中有哪几个敢在圣上面前自荐亲谈。”郑郁对面一俊雅公子笑道,“朝中如今闹得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有数。一个说的不好,那可是会遭贬斥的罪。”
刘从祁的目光向郑郁处投来须臾,随后轻笑一声移开。
裴文懋说:“突厥使者是太子接待,这戎狄不会是成王吧?我觉得器之说的对,这劲头上谁去谈,一个说错了就是跟彼方不和。”
生辰宴会诸人聊了许久,直到日快落下西山,诸人才慢慢散去。这厢郑郁看着刘从祁扶着袁亭宜离开,与严子善告别,握缰准备上马时有人叫住了他。
“郑御史留步。”
郑郁转身看去,见唤他的人正是方才宴上他对面那男子,他想了想,揖礼道:“阁下字可是器之?”
徐球揖礼回道:“正是。在下姓徐名球字器之,族中行十五,不想郑御史还记得。”
郑郁笑道:“原是今朝状元郎,失敬失敬,我字砚卿,族中行九。”
两人互相打个照面报了姓名字,郑郁原先在紫云楼时晃过徐球背影一次。方才宴席上也没多看,如今看去这徐球身姿清朗,姿容隽美,眉眼有几分眼熟,气质与程行礼、李远谌的温雅气质相差不大。
这人能入袁亭宜的席面,身份绝不简单。
徐球回笑道:“岂敢。家父曾任惠文太子的宾客,在德元十六年致仕,不知砚卿可还记得?”
太子宾客,三品大员而德元十六年的太子宾客,除了门下侍中的袁纮兼任,姓徐的官员便是当时的尚书右丞相,徐重。
郑郁记得徐重德元十七年春就已病逝,这徐球主动招揽会有何意?于是礼貌答道:“徐国老国之重臣,自然记得。不知器之寻我是何事?”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