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1 / 1)

加入书签

('

《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作者:赵师雄

文案:

某乎提问:如何评价陈慕武?

爱因斯坦,(小提琴爱好者):我人生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在上海发现了陈这个天才!只不过,陈,你还要我说多少次?天堂里又没有麻将,上帝为什么要掷骰子?

玻尔,(板凳球员):不像那群书呆子,陈和我都是拿过奥运会奖牌的运动高手,只不过他更厉害,拿的是金牌。

海森堡,(数学真难QAQ):陈是个天才,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抠门。我曾经送过他一条血统纯正的德国牧羊犬作为生日礼物,但等我过生日时收到的回礼,却只是一把平平无奇的对数计算尺而已。

薛定谔,(PLMM+VX):我承认陈的物理学水平要比我高上那么一点儿,但我相信他的泡妞水平一定不如我。

韦斯默勒,(我是隔壁的泰山):你问我为什么放弃游泳,而是选择去好莱坞扮演人猿泰山?拜托,只要陈那条飞鱼还没退役,我永远也拿不到那块该死的奥运会金牌!

……

作者自定义标签 穿越

第一卷 快意雄风海上来

第01章 英雄露颖在今朝

1923年1月1日,下午六时许。

上海市四马路,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工部局团练部大讲堂内座无虚席,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正在这里举行。

台下的听众坐了约莫有三四百号,除了主办方“青年人希伯来协会”和“学术研究会”两会的诸多会员,还有许多租界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甚至连各国驻上海的领事官员都来了不少。

《申报》记者赵君豪坐在听众席上,眉头逐渐拧到了一起。

作为上海大报的记者,赵君豪亲眼见证了几年前美国和英国的大哲学家杜威和罗素访华时的盛况。

今天他在场内的所见所闻,和当时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场三百多名的听众当中,算上赵君豪自己,也只有寥寥三个中国人而已。

虽然这场讨论会名义上只对受邀者开放,但其实搞到邀请函,还算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

赵君豪今天能坐到会场中,甚至都没有通过《申报》馆官方出面。

因为《申报》压根儿就没想派记者来参加这场讨论会,他们一开始就打算向洋人的《大陆报》或《字林西报》买新闻。

赵君豪是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对科学话题本就感兴趣,所以他才尝试着给母校的一个外籍教授去了通电话,没想到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一张邀请函。

秦桧尚且还有三个朋友,何况那帮整日混迹在上层社会中的名流们呢?

他们不是搞不到票,只是原本就不想来罢了。

大讲堂内响起的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打断了赵君豪的思考。

一个中等身量,衣着考究,头发蓬松花白,留着浓密一字胡,棕色双眸炯炯有神的中年人,登上了讲台。

考虑到现场的人数众多,讲演不易,问题研究会主席,同时也是本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查特莱提议,不如与会者直接向主讲人提问,请他逐一解疑释惑。

一开始,场内的听众们都还有些放不开,直到终于有人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博士,请问您是否认为,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已经足够精确,可以根据这个实验假定,真空中的光速为一个恒定不变的量?”

台上的主讲人笑着点点头,一边在黑板上画着示意图,一边用德语深入浅出地讲了讲菲佐的基本实验、光行差和麦克斯韦-洛伦兹的电磁说等等理论,并在最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主讲人身旁还站着一个工部局的工程师德琼,他负责把讲解的内容翻译成英文。

第一个问题之后,紧接着便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场内的气氛很快就活络了起来。

主持人查特莱也提了个问题:“不久前,美国天文学家坎贝尔教授率领克拉克远征队前往澳洲的瓦拉尔观测日食,想要用结果来驳倒相对论。请问博士,这次日食观测的结果究竟如何?”

“结果尚未公布,因为要在照相底片上测量出星体的百分之一毫米级的细微偏差,并由此计算出偏差率,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可能还要再等上几个月的时间。”

“博士,请问能否用木卫掩星现象,来证明相对论的正确?”这次的问题来自工部局电气处的一位工程师安东尼。

“当然了,不但可以,而且据我所知,已经有人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计算,可能很快就会得出结果。”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