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1 / 1)

加入书签

('

有了光源,又有了实验物品纯水和纯乙醇,他的大脑中还有着完整的实验原理,只需要在加上一点点耐心,这个实验还是很容易就做出来的。

唯一限制陈慕武实验速度的,就是太阳光只能在每天接近正午的几个小时内才最为强烈,他只能抓紧在这一段的时间之内做实验。

不过即使这样,三天之后,陈慕武也成功地在分光镜的目镜当中,找到了水分子的第一条散射谱线。

他调整好自己激动的心情,在照相底片上,拍下了第一张散射谱线的照片。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变换容器中的液体,比如乙醇、乙酸等等,测定并记录在不同液体当中,谱线的具体数据。

如果陈慕武是个教授或者组长,那么他完全可以把之后的实验交给手下的研究生苦力。

如果陈慕武做的是有关卡文迪许实验室中最热门的原子核或者放射性的实验,他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将其汇报给卢瑟福,那么估计卢瑟福也会很快就会派人来协助他进行研究。

很可惜,陈慕武两个条件都不符合,他只能自己动手,一次又一次地更换着实验材料,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记录着实验数据。

只有卡皮察偶尔会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叼着烟斗过来帮忙打个下手,顺便告诉陈慕武,他和布莱克特那边的实验,又取得了什么新的进展。

第21章 第一张电子照片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陈慕武每天的活动就是重复“提纯液体-装入容器-观察光谱-记录数据-拍摄照片”这个流程。

偶尔遇到阴天下雨,实验搁置的情况下,他又得抓紧这段时间来撰写实验论文,终日奔波苦,一刻都不得闲。

现在这种忙碌的状态,让陈慕武又回想起了当初刚上研究生时,在实验室里打工的时光,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老板是他自己。

叶公超偶尔来卡文迪许实验室找过他几次,要么念上几句自己新近做的几首英文诗,要么就是给陈慕武讲讲,最近国内外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五月六号凌晨,行驶在津浦铁路上的北上特快列车,也就是陈慕武去北大讲学时曾经坐过的那一辆蓝钢皮,在仙东省临城附近脱轨,脱轨的原因是因为劫匪蓄意破坏,并把车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部劫持,其中还包括不少外国人,最出名的应该是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鲍威尔,还有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独子小约翰·洛克菲勒的小姨子,露西·奥尔德里奇。

听到这个消息,让陈慕武隐隐有些后怕,因为在苏联政府的全力之下,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全线贯通,如果他当初选择乘火车来欧洲,那么很有可能,自己也可能会出现在这趟津浦线的火车上。

……

五月二十二日,星期二。

财政大臣斯坦利·鲍德温出任英国首相,这位同样也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校友。

同一天,德国马克继续飞速贬值,一日之内,美元和马克之间兑换价,从一比五万下跌到了一比五万七。

也是在同一天,兴奋的卡皮察带着同样兴奋的布莱克特,来到实验室中找到陈慕武,告诉后者,他们已经拍下了第一张清晰的伽马射线散射中反冲电子的轨迹照片。

“多么漂亮的一张照片!”

陈慕武忍不住赞美道,他总算是得到了解脱。

陈慕武终于不用再宥于这暗室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实验,关于可见光的散射,他已经做完了六种液体在三种不同频率的光照下的实验,他甚至还做了两种物质在固、液、气三相状态下的对比实验,并拍下了许多张光谱照片,这个数量足够他写论文使用了。

其实陈慕武本可以在观测到纯水和纯乙醇中的散射光谱后,就撰写论文进行发表,但他怕自己实验进行得太过顺利,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才不得不又拖上了这么久的时间。

陈慕武让卡皮察和布莱克特再去多拍几张清晰的反冲中子的相片,留着以后写论文时使用。

而他自己又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拿着写好的可见光散射的论文,去卡文迪许实验室二楼的办公室里,找自己的顶头上司卢瑟福。

陈慕武的这第三篇论文,虽然叫做论文,但其实更像是一篇实验结果记录。

其中完整地记录了光在经过不同的液体的散射之后,产生的波长变化变化现象:散射光中在每条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ν。)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ν。±Δν的谱线,频率差Δν与入射光频率ν。无关,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散射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差,其中有些与介质的红外吸收频率相一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