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页(1 / 1)

加入书签

('

在写封信结尾的落款处,除了玻尔之外,陈慕武又看到了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

难怪这封信的笔迹变得更工整,版面也变得更整洁,看来是海森堡已经到了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时间过去了一个月,自己已经给英国的陈师弟寄出去了三封信,可是却一封回信也没收到。

难道是国际邮政系统出了问题,在信件寄递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吗?

就在玻尔怀疑的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奥运会的相关新闻。

玻尔这才明白为什么陈慕武这么多天的时间里,一封信都没给自己回,原来是不声不响地去巴黎奥运会上拿了几块金牌。

自己老师卢瑟福的口风还真严,明明也给他寄来了一封有关陈慕武的信,但在信中却绝口没提他去参加奥运会这件事。

所以在看到这几天的奥运新闻之后,玻尔又给陈慕武寄来了第四封,也是摆在陈慕武面前堆成了小山的信件里,来自丹麦的最后一封。

相比前三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就很简单了,其中并没有涉及到任何高深的物理学知识,玻尔只是祝贺陈慕武在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取得了四个冠军。

陈慕武突然觉得这一个多月没在剑桥,虽然没能及时收到信,但其实也有他的好处。

那就是他不用一一对话唠的玻尔的来信进行回复,而是只需要在最后一封回信里,对玻尔的祝贺表示感谢即可。

至于玻尔在前三封信中提出来的问题,陈慕武也没什么必要再去一一回复了,因为他在之前一篇又一篇的论文里,基本上都已经给出了答案。

……

在玻尔的最后一封信之后,卡文迪许实验室BKC三杰中,远走德国哥廷根的那个布莱克特,也给陈慕武寄来了他到德国之后的第一封信。

他是在四月底参加完索尔维会议之后,就直接从比利时转道去了德国,因而并不知道陈慕武在回到剑桥之后参加了游泳俱乐部的训练,也不知道他在剑桥-牛津联合运动会的游泳比赛上取得了冠军。

布莱克特信中的文字,并不像他人在日常生活中一样腼腆,换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来说,他这种情况可能叫做闷骚。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陈慕武还有卡皮察长时间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性格。

在这封信的一开头,布莱克特就难掩自己对陈慕武拿了四块金牌这件事的震惊之情。

对自己的朋友吹捧了一番之后,布莱克特又讲了他在哥廷根大学的所见所闻。

拜德国经济不景气所赐,手拿英镑的他在这里过得很舒服,只要花上几个便士的价钱,就能吃上一顿德国大餐。

对哥廷根大学的学术氛围,布莱克特也狠狠地吹捧了一番,他说比起卡文迪许实验室,陈慕武一定更适合这里。

这里的教授们虽然穷,但是在学术上的热情却绝对高涨。

布莱克特虽然跟着弗兰克教授利用实验研究原子,但是也有其他教授隔三差五就找上实验室的门,拉着弗兰克和他自己讨论各种物理学问题。

最近大家的讨论热度,上升到了一种叫做矩阵的数学工具,布莱克特觉得这个听上去就感觉很高深,他自己实在是插不上嘴。

只有一个叫马克斯·玻恩教授有些奇怪,他虽然也在实验室里讨论矩阵,但是得知布莱克特和陈慕武是好朋友之后,就每次都要拉着他谈论陈慕武几句。

布莱克特是一个天生的实验派,他不去看自己写的有关矩阵的论文,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玻恩这种做法,倒是摆明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为物理学家中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几个人之一,估计他现在应该已经过了被陈慕武的矩阵力学搞得五脊六兽的阶段,进入到了下一个利用矩阵进行研究新阶段了。

所以玻恩和布莱克特打听有关自己的消息,难道是想要和自己联手,在矩阵力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吗?

……

国立东南大学的叶企孙,也从国内给陈慕武寄来了回信。

这也是多亏了西伯利亚大铁路恢复了邮运和客运,才能让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人,能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里就相互通信一次。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走海路的话,这四十多天的时间,都不够一封信走完一个单程的。

叶企孙首先在信里恭喜陈慕武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成功留在了剑桥大学任教。

他也感谢陈慕武在学有所成之后大公无私,不忘国内的教育事业,并说自己给他推荐了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他们将在英国大学开学之前赶到英国,希望陈慕武能给予一些帮助。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