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页(1 / 1)

加入书签

('

“啊?他居然是英国人?那就不那么奇怪了。”

英法两国的国民,骨子天生里对对方国家多多少少都带着些瞧不起。

稍有不同的是,除了英国人,法国人只看不起德国人。

而英国人,则是众生平等地看不起世界上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的人。

艾芙曾经不止一次劝陈慕武离开英国,到巴黎的大学里找份工作,或者干脆就到她母亲的镭学研究所里。

如果他真的进入镭学研究所,那她妈妈就可以放心退休,不用再每天都到实验室里身体力行地做实验了,而她的研究所也能交到自己家人手上。

陈慕武心说,这个傻姑娘还没嫁过来就已经和自己一条心了。

只是,如果他接手了镭学研究所,那你大姐和大姐夫将来去干什么呢?

在电影院里,艾芙还吐槽他深受英国人的影响:陈慕武都已经坐到了椅子上,可帽子还一直都顶在头顶——全世界除了英国人,没人会这么做。

英国人的习俗很奇怪,他们是唯一一个在剧院里看戏还喜欢戴帽子的国家,摘掉帽子反而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之前在英国,陈慕武就因为在剧院里脱帽,而被英国人笑话。

待了几年好不容易养成了习惯,结果现在到了法国,又因为没把帽子放到衣帽间里,而再次被别人嘲笑。

于是在电影开始前,陈慕武只能灰溜溜地折返回电影院的衣帽间,把自己的帽子交给里面的侍者,并同时接受后者不爽的目光。

……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2月24号。

居里夫人一直在镭学研究所里工作到昨天为止,连带着她的助手约里奥,还有大女儿伊蕾娜,也都在圣诞节前一天才开始享受圣诞假期。

伊蕾娜和约里奥抓住这来之不易的休息时间,也像前几天的艾芙和陈慕武一样到巴黎街头逛一逛。

闲不下来的艾芙去了厨房,帮德布罗意派来做饭的女佣打下手。

她也可能是在逃避和自己的母亲还有未来的丈夫同时相处,故意给他们两个大忙人留出彼此交谈的时间和空间。

这下就只剩陈慕武和居里夫人面对面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聊天,或者说是前者履冰临渊地接受自己未来丈母娘的问话。

“陈,你这一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我怎么没见到你发表相关论文呢?”

居里夫人开口的第一个问题,问的居然不是有关她的女儿,而是关心起自己学术上的同行兼竞争对手卢瑟福,还有他手下的那间实验室。

虽然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放射性的物理实验室有很多。

但其中排名第一的,毫无疑问是卡文迪许研究所。

排第二的是奥地利的维也纳镭研究所,第三则是德国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

维也纳之所以能排的比柏林还靠前,是因为现在全欧洲只有一个铀矿产区,就是约阿希姆斯塔尔地区。

这里之前正属于以维也纳为首都的奥匈帝国,在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后,才被划分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手里。

前三位要么是国家性质的研究所,要么就是背后有国家和学校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支持。

只有镭学研究所,虽然名义上挂靠在巴黎大学下面,可是这所法国的大学,对在研究所里掌舵的那位波兰女人不是那么支持。

小学课本上曾经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三克镭》。

讲的就是居里夫人因为放弃了镭的提纯技术专利,到了1920年竟然连一克镭都买不起。

这件事在被美国记者曝光之后,美国人民筹款了十万美金,合力购买了一克捐赠给了她。

艾芙曾经和陈慕武说过,她在1921年跟着姐姐和妈妈去了美国一次,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那次去美国的旅行,就是为了能把那一克镭给领回法国。

这篇课文主要是想描述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且无私的人,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点,那就是她在巴黎大学的这间研究所里,连冠名研究所的镭都买不起。

为什么买不起?

因为抠门的巴黎大学不给钱!

去年领完诺贝尔奖回英国的途中,陈慕武就曾经去镭学研究所拜访过居里夫人一次。

虽然冠以研究所的名号,可是也仅仅是在一栋大楼里的一间实验室而已。

不说和有整栋大楼使用权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比,就连在皇家研究所里占了整整一层的戴维-法拉第实验室都比不上。

但即使是这样,居里夫人只凭着她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就把镭学研究所在放射性研究的地位推到了世界第四位,比那些只会花钱但不会搞科学研究的美国人强太多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