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1 / 1)

加入书签

('

对于不懂数学的人来说,英国再次赢了德国。

但对于懂数学的人来说,大家都在期待着最新的一期《会报》出版。

克劳瑟的这篇报道,愣是让陈慕武的论文获得了和知名作家们同样的待遇。

书还没出,报纸上的预告信息就已经让人翘首以盼了。

新闻传播的速度,甚至比国际信件在欧洲传递的速度还要快。

希尔伯特还没收到罗素给他写的信,德国的报纸上就已经有了克劳瑟那篇报道的转载。

当然标题还是被换成了正常一些的,德国人虽然严谨,但也没有严谨到跟着英国人一起贬低德国。

在柏林,爱因斯坦看到了《柏林日报》上的新闻。

无论是陈慕武,还是希尔伯特,这两位都是他的老熟人。

前者在他眼中,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学生。

而后者在他眼里,则是一个已经和解了的仇人。

爱因斯坦原本是很尊敬希尔伯特这位德国的科学前辈的,直到他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前几个月,1915年夏天。

在6月28日到7月5日,爱因斯坦受希尔伯特的邀请,到哥廷根大学访问了一个星期,期间他曾经做了六次报告,介绍的都是他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

然后希尔伯特的兴趣,就被爱因斯坦的报告给吸引到了广义相对论上。

当时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所剩的目标只有一点,那就是要在数学上给出引力场方程的具体形式。

爱因斯坦已经把抽象的物理概念数学化,而希尔伯特刚好又是数学家,这两个人几乎是一前一后同时宣布,自己是第一个写出场方程的人。

爱因斯坦是在当年的11月25日,于普鲁士科学院做的报告,并且在当天提交了论文,一个星期后的12月2日发表。

但希尔伯特做报告的时间是在11月20日的哥廷根大学,指从报告日期上讲,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早了五天。

但是他的论文,却发表再小半年之后的1916年3月31日,论文时间比爱因斯坦晚了将近四个月。

这两个人都宣称自己率先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希尔伯特才主动让步,承认爱因斯坦是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

因而爱因斯坦也写信给希尔伯特,希望能和他握手言和。

这两个人表面上是和解了,但是心中是否真的放下了,谁也说不清。

希尔伯特在和解之后,还曾经说过一句很傲娇的话:“哥廷根大街上的每个小孩儿,都比爱因斯坦更理解什么是四维几何。不过尽管如此,爱因斯坦还是做成了这件事(广义相对论),而数学家们没有。”

在报纸上看到陈慕武居然在数学方面,击败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希尔伯特,爱因斯坦嘴上的胡子不自觉地翘高了几分,脸上更是笑意盎然。

这个中国小伙子本质上还是不错的,如果他能放弃在量子力学上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就更好了。

第176章 从柏林到哥廷根

在原来的那个时空里,爱因斯坦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交到的最后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位忘年交,正是提出来不完备性定理的哥德尔。

他们两个人能成为好朋友,其中的因素有许多个:

比如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一个德国人一个奥地利人,生活习俗相近,说的也都是德语;

大家又都是聪明人,彼此之间交流起来,智商上没有过大的差距;

等等。

但谁也说不清,爱因斯坦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哥德尔,甚至在1951年的第一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的时候,他就选择把这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颁发给了哥德尔这个好朋友。

除了上面说到的几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哥德尔提出并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狠狠地抽了自己死对头,那个不讨喜的老光头希尔伯特一巴掌。

反正现在这个时空里,爱因斯坦看到报纸上登出了陈慕武提出不完备性定理,让希尔伯特最近几年的努力全部落了空这件事,他是非常之高兴的。

爱因斯坦甚至还专门去找了《柏林日报》的记者,发表他对陈慕武不完备性定理的看法。

当是时,《柏林日报》的记者也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去采访谁。

希尔伯特是德国德高望重的数学家,而且年龄已经很大,又是事件的当事人之一。

他被一个小辈提出之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能正在气头上,也可能着急上火。

第一种情况下,去采访希尔伯特很可能会被骂一顿。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