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页(1 / 1)
('
但第二种情况下,去采访他就相当于在伤口上撒盐,老爷子那么大年纪,万一急火攻心,背过气去,那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而不采访希尔伯特,记者又找了几位柏林的其他数学家。
可是他们都对这件事情闭口不谈。
希尔伯特现在已经是德国数学界的宗师级人物,其他的数学家不是他的徒子、徒侄就是他的徒孙。
正式刊载陈慕武论文全文的《皇家科学会报》还没有发行,谁也不知道这篇论文全貌到底长什么样,里面的内容有没有错误。
只凭借报纸上的一则转载自英国媒体的新闻,即使有罗素背书,谁也不敢评价这件事的对与错。
而且不管对错,贸然接受报纸记者的采访,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看法的话,不就相当于对自己的师父、师叔或师爷评头论足,肯定会得罪到希尔伯特他老人家。
正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送上了门,算是帮记者解了一个燃眉之急。
爱因斯坦虽然不算是数学家,但是他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地位都极高,名气也是数一数二。
让他来发表看法完全没有问题,这样一来报纸的销量也会比采访那几个在大众眼中没什么名气的数学家要高的多。
于是记者很热情地接待了爱因斯坦,并就陈慕武指出希尔伯特错误这件事,征求他的看法。
爱因斯坦对陈慕武的评价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1924年秋天之前,后者还没提出来那个该死的概率波,还是前者在相对论和光子说领域的坚定支持者。
他的一通夸奖和称赞,让坐在对面的记者忍不住怀疑,陈慕武究竟给爱因斯坦汇款了多少马克的好处费,才能让他这样吹捧。
“虽然刊登有陈博士论文全文的《皇家科学会报》还没有发行,我们还无从得知,他是如何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但我相信这一次,胜利者一定会是陈博士。
“当初在中国第一次见到陈博士,只和他进行了短短一次交流,我就知道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你看,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我所料,陈博士到了剑桥大学才一年时间,就已经拿到了他的博士学位;没用两年,就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且他涉足的科学领域,早就不止一个方面,最早是物理学,然后是天文学,化学,现在又到了数学。
“上一个在科学研究上能做到如此全面的,我想到了法国的庞加莱,和英国的瑞利勋爵三世。
“可是这两个人,他们和陈博士比起来,也各自有各自的不足。
“瑞利勋爵从未研究过天文学,而庞加莱却和我一样,动手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纯粹理论家。
“可无论瑞利勋爵、庞加莱教授还是陈博士,他们三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在德国之外接受的教育。
“为什么同样是欧洲国家,英国和法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像他们那种多方面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德国却不行呢?
“因为德国人内斗的十分严重,哥廷根看不起柏林、汉堡,所谓的‘德意志’科学家们看不起他们的犹太人同事,数学家们看不起其他学科……
“长此以往,德国在教育方面和英法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永远也培养不出来像陈博士这样的人才。这是很值得德国教育工作者们反思的一件事情。
“我现在甚至多少还感到有些庆幸,幸亏当初普朗克教授没有邀请陈博士到柏林大学留学,而是放他去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如果陈博士真的来到了德国,那我想可能人类科学史上就会永远失去一位多学科的全才,而多一位古板的物理学家。”
“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再说回陈博士这次在数学上取得的新发现。
“我之所以在还没看到论文的情况下,就认为陈博士是正确的,是因为此前他在其他学科上的研究,偶尔会像现在这样让人难以接受,但基本上全部都是正确的。
“并且这次还有英国的数理逻辑大家罗素为他站台,希尔伯特教授信心十足地提出来的那个计划,恐怕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在这里我想借贵报喊话,劝说一下希尔伯特教授,希望他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被一个年轻后生指出,就为此感到不快。
“他在数学上取得的功绩已经非常伟大了,一个小小的失误,难掩他在其他方面的光辉。
“早在希尔伯特教授之前,陈博士就通过天文观测的数据,指出来我在引力场方程中的一个错误,不应该为了维持一个静态的宇宙,就在方程里盲目添加了一项宇宙学常数。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