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页(1 / 1)

加入书签

('

只是无论他每次以何种理由向学校的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得到的全都是被拒绝这同一种结果。

从中作梗的,自然是那位去年陪同天文学家们参观访问剑桥大学天文台时,被陈慕武驳了面子的校监,贝尔福勋爵。

正米字旗老英吉利的心态,让他自始至终都看不起中国人。

而且所有人都会尊敬自己这个前首相、伯爵兼剑桥大学校监,为什么你一个小小的陈慕武,竟敢对自己出言不逊呢?

贝尔福这个吉祥物校监虽然没有实权,只能在评审委员会成员们审议通过后的提案上签字,而不能否决提案。

但是他如果想让一个不影响学校方针政策的提案不通过,那些委员们多多少少还是会卖他一个面子的。

只是像现在这样被动防守,把老汤姆孙每次提出来的教授申请都驳回,不是个办法。

贝尔福觉得自己必须主动出击,把那个不知好歹的中国人给赶出剑桥大学,才能一劳永逸地出完自己的这口恶气。

英国绅士特有的那种伪善,让他总想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然后陈慕武在罢工期间的文章,就为贝尔福送来了一份大礼。

在下次评议会上,他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提出来!

这次罢工的影响范围,不只是在英国国内。

从其他国家进出英国的旅行者们,也受到了波及。

被希尔伯特派到剑桥大学投石问路的冯·诺依曼,早就离开了哥廷根大学。

但是他此次的西行之旅,却在法国淹留很长一段时间。

罢工导致的英吉利海峡轮渡大范围停摆,英法两国之间,仅维持着最低限度的通航。

反正英国国内的交通同样处于瘫痪状态,即使排队登船跨过海峡,等待着他的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的火车。

冯·诺依曼干脆在加莱海边给自己放了个假,一直等到罢工结束,他才渡海到了英国。

还不知道即将有客到访的陈慕武,正像卢瑟福认为的那样,再次投入到了起电机的研制工作里。

没人会把目光投向他在近期发表在《自然科学会报》上的论文,全剑桥乃至全英国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他在同一时间发表的那篇文章上面。

作为主角的陈慕武,却表现得云淡风清,仿佛自己从未参与过刚刚结束的那场罢工运动。

直到亲自到了组装现场,他才终于知道,考克罗夫特说工期可能大幅度延后,究竟是因为什么。

自己在模型当中是用到了一条丝绸当做传送带不假,可这么做的理由,只是因为丝绸获取方便而已。

但用在真正的起电机上,又何必完全按照模型来放大呢?

为了一条合适的丝绸传送带,竟然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向中国订制,而不会寻找丝绸的替代品。

那怎么不干脆从种桑养蚕开始呢?

这个考克罗夫特怎么会如此死脑筋,就好像是个德国人一样!

说德国人德国人就到,一个不绝顶但聪明的德国人,从伦敦来到了剑桥。

第187章 我不在,你请回吧

冯·诺依曼这次来剑桥大学,没有提前通知学校里的任何人。

当然他也没必要这么做。

在上辈子,陈慕武清楚地记得,每到夏天,就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培训机构,携手当地的旅行社一起,一股脑儿地推出到北平的游学之旅。

这些游学团的景点设置日程安排也很奇怪,长城、故宫那些热门景区可以不去,但是北平两个全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北大,则必不可少。

如果每个这种到访的旅行团中的每个人,都要提前和两所学校的校方联系,进行提前报备的话。

那估计清华和北大,每到夏天都要抽调出百十来号人,专门负责登记报备这件事。

这些游学团的资质也参差不齐,好一点的可能花钱找几个研究生,让他们打着学校学生的名义,带着那些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们到学校里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听他们吹一吹牛。

坏一点的,可能连几百块的学生都不舍得花钱请,只不过是把团带到两个学校的校门处,拍一张大合照就算完事。

现在的剑桥大学,同样如此。

它是全英国乃至全世界顶好的大学,离着伦敦又不算太远,每天都能吸引到许多游客来此地参观访问。

和清华北大一样,如果每一个到剑桥的人都要报备的话,剑桥大学同样忙不过来。

而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又都是以康河为中心,分布在剑桥郡里面,没有围墙也就没有报备的必要,来去自由。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