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页(1 / 1)

加入书签

('

还是叶企孙最懂自己,知道他目前最想要的是什么。

可是叶企孙手下培养出来的物理学人才实在是太多,就算是给出了姓氏和籍贯的两个条件,陈慕武也不知道他说的究竟是谁。

这次他是真的有心想要跟着叶企孙去北平的清华大学看一看,但是看着已经搬上车的行李,和一边看着行李一边坐在车上盯着自己的奥本海默,陈慕武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一直等待最后的也是和陈慕武关系极为亲近的马裕藻,最后一个走上前。

他知道北大不如清华和酀大有钱,给不出那么多的报酬,也做不出一起建设实验室的许诺。

但是又想到校长蒋梦麟在自己办公室是那样的拜托自己,马裕藻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前。

一没有钱二没有技术的他,思前想后决定打感情牌。

马裕藻拉着陈慕武的手,说了半天家常,回顾三年以前,他在北大讲学时,住在马家发生过的点点滴滴。

到最后他才抛下一句极具杀伤力的话,说家里的孩子也很想念他。

马裕藻不说这句话还好,但是当他说完之后,让陈慕武突然意识到,这北平是万万去不得。

过了这么几年,当初马家的几个小孩,到现在都已经过了豆蔻的年龄,变成了二八佳人。

他老陈是个马上就要结婚的人,可不能再给自己惹上一身风流债。

虽然现在的这个民国,讲究的就是“真名士自风流”,可陈慕武还是不想让以后的营销号,给自己编排各种桃色新闻。

刚好这时候,天侓东站的站台上,响起了发车前的准备铃声。

但因为陈慕武是坐着奉军的军车来到站台的,不论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还是火车上的司乘人员,都不敢再摆出往常那样对着乘客颐指气使的姿态。

有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走到近前,询问陈慕武现在是否可以开车。

陈慕武毕竟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绝对不愿看到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整车旅客都不能准点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工作人员算是给陈慕武解了个围,让他找到了一个脱身的借口。

他只能很抱歉地通知从北平三所大学而来的四个人,自己这次是去不了北平讲学了。

好在返程的时候,他还将在北平路过,如果那时候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接受大家的邀请。

在窜上车之前,陈慕武还给叶企孙留下了一张写有自己家在上海住址的小纸条,请他通知那位王姓学生,如果他放暑假回家,有机会的话,请到自己的家里来一趟。

反正常孰离着上海又不远,虽然不通火车,但去上海的途径还是很方便的。

说完这些话,站在车门口的陈慕武就向这几位挥手告别。

他突然很想冒出一句,别了,司徒……

但话到嘴边,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列车员关闭了车厢的车门,火车准点驶离了天侓东站。

他陈慕武,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

直到下了火车过了长江,陈慕武才趁着候车的工夫,在江对岸的南京车站邮电局,给家里面挂了个电话,通知自己第二天早上就会到上海的消息。

家里人早就知道陈慕武要回国,但是一直都不知道他回国的具体日期,直到接到他的长途电话为止。

陈慕武之所以做这么一出,主要是害怕自己的二哥。

他每取得一些成就,二哥总是要用当下最新潮的方式,登报,来昭告天下。

陈慕武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接受到北大的讲学邀请的第二天,上海最大的《申报》上,就刊登了自己二哥花钱买的一条自己将要去讲学的消息。

估计在国外的这些年,报纸上肯定也刊登过不少有关他的各种消息。

如果这次也在离开天侓的时候,就提前告知自己回家的日期,陈慕武觉得自己二哥也免不了登报。

到时候走出火车站,迎接他的就肯定是各种手拿本子和笔,背后还跟着摄影师的上海大小报的记者了。

陈慕武天生不爱热闹,他觉得这种场景还是少一点比较好。

但就算他没提前通知,二哥也没把这个消息提前登报,但第二天早上走出上海北站的出站口,除了来接站的二哥,陈慕武还是看到了老熟人。

赵君豪,《申报》记者,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工部局演讲,和几天之后沧洲饭店的采访,陈慕武曾经见过他两次。

《益世报》上刊登着陈慕武抵津的全部行程,而《申报》馆又在天侓有记者。

他们从新闻上推断出了陈慕武大致的回家日期,然后就派他的老熟人赵君豪,每天在北站守株待兔。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