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页(1 / 1)
('
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陈慕武在相貌和穿着打扮上,和几年前相比可能会有些变化。
但他的二哥陈慕平是江西路上的一个银行家,也算是十里洋场当中的一号人物。
只需要看到陈慕平接的是谁,就知道谁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陈慕武。
于是就在陈慕平跑向出站口外,和他三弟拥抱落泪嘘寒问暖的时候——他倒是没惊讶陈慕武还带回来了一个外国人,因为大哥曾经去欧洲参加过小弟的一个颁奖典礼,说在国外陈慕武很受外国人的欢迎,交了不少的朋友——赵君豪也悄然凑了上去。
他不打算破坏亲人相见的这个时刻,而是想等这哥儿俩互相问候完,准备上车的时候,再上前看能不能采访几句。
陈慕武早就看到了赵君豪,接受记者采访这件事,他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
西方的哪一个国家他……过?
陈慕武很不想让赵君豪在《申报》上刊登这条新闻,昭告全上海,他本人已经衣锦还乡。
自己这次的返家之旅,本来就时间紧任务重,不想让很多人在得知这件事之后登门拜访,说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客套恭维话。
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1927年,山雨欲来,上海的形势更加复杂。
租界内外忽然就涌入了很多人,分属于各种不同的派别。
陈慕武做出这种举动,也是在乱世之中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
他和赵君豪保证,只要别在《申报》上刊登自己返沪的新闻,等之后他就会接受赵大记者的独家专访。
这两条消息孰轻孰重,赵君豪还是能分得清楚的。
报导陈慕武返沪,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外勤。
但是如果能像之前在沧洲饭店那次,对陈慕武再做一个独家专访,那就是一条大新闻了。
这两则新闻能从报馆那边领到的报酬,也完全不一样。
于是赵君豪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件事,《申报》上也根本就没出现陈慕武回上海的这条消息。
虽然赵君豪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决不食言,但上海的报纸绝不只有他们这一家。
第二天,这条消息就出现在了今年七月三号才在香粉弄创刊的上海四大小报之一的《福尔摩斯报》上。
至于消息来源是谁……
正忙着游说陈老太太放弃自己的产业,跟着自己一起去欧洲的陈慕武,被不断送来的邀请函和名片搞得不厌其烦,只能在家里面称病不出,说自己自欧洲回来之后,就开始水土不服。
大家都知道,陈慕武是在装病。
可对方已经表现出了这种态度,那也不便再厚着脸皮继续骚扰下去了。
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上流社会人物。
直到又有不开眼的人,送来了一封订婚宴的请柬。
看到上面写着的一对新人的姓名之后,在家里躲了好几天的陈慕武,终于打算出门去看一场乐子。
第07章 四马路的明与暗
说服家里人离开上海,去欧洲生活,一直是陈慕武回到上海之后面临的头等大事。
但是要说陈慕武这么多天在家里闭门不出,只为了忙这么一件事的话,那确实有点冤枉他。
他在闭关的时候,也一直都在笔耕不辍地忙着写东西。
中国古代的传统小说中,高人闭关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出关前总讲究一段机缘。
那天,陈慕武接收到的这封订婚宴的请柬,就是他出关的机缘。
倒也不是说订婚这两个人在陈慕武这里的面子有多大,而是他算了算时间,瑞典王储应该就差不多要结束他在北平的行程来到上海了,自己必须要提前露露面,为以后的事情做一个铺垫。
请柬上写的名字,男方叫做徐章垿。
当然这人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叫做徐志摩。
徐志摩和陈慕武两个人,在1923年的北大初相识,然后又在去年,在剑桥大学见过一次。
当时在欧洲探望自己前妻和孩子们的徐志摩,蒙这一次的新娘陆小曼召唤,就又匆匆从欧洲返回了国内。
有人说是因为陆小曼拍电报给徐志摩,说自己一个人孤单无聊很想念他。
也有人说,徐志摩突然在1925年出国的原因不是去看刚出生又夭折了的次子,而是因为当时的陆小曼还没和她的丈夫王赓离婚,徐志摩就已经和这个有夫之妇勾搭到了一起。
而虽然夫妻感情破裂,但在没离婚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让自己脑袋顶上凭空就出现一顶绿帽子。
于是王赓对徐志摩发出了死亡恐吓,为了避祸后者才远走欧洲。
他之所以突然从欧洲回国,也是因为收到了陆小曼已经完成离婚的消息。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