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页(1 / 1)
('
在出国之前,徐志摩已经辞掉了北大教授的职位。
从欧洲回来之后,他已经入职了上海的光华大学,并且还兼在东吴大学里教英文。
因为同时还在北平的《晨报副刊》里当编辑,所以徐志摩一直都在京沪两地往返奔波。
除了王赓,反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的,还有徐志摩的父亲。
他一是认为,陆小曼不检点。
作为一个交际花,经常出入舞厅、宴会等等这种交际场所,行为举止十分轻薄。
二是认为,徐志摩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离婚,在传统家庭当中看来已经很大逆不道。
然后又要娶一个有夫之妇,实在是有辱徐家的门楣。
怎奈儿大不由爷,徐志摩是家中的独子,又是长子长孙,现在年纪大了肯定不可能再练小号了。
所以经过他的各种软磨硬泡,徐志摩父亲的大脑里已经开始动摇,觉得要不然就答应了他和陆小曼的这门婚事。
但是徐志摩的父亲同时也提出来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要请身份足够的人来当他们两个的媒人和证婚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徐志摩可谓是这句话的践行典范。
在西方,他一直以罗素的学生而自居。
在东方,他的老师,则是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之一,梁启超。
虽然因为自己喜欢的姑娘被别人家的儿子追走,才致使自己移情别恋。
但徐志摩和梁启超的关系一直不差,总是执弟子礼,以师事之。
历史上,徐志摩二婚的订婚人,正是这位饮冰室主人。
但非常出人意料的是,梁启超在徐、陆二人的订婚宴上,把这两个人从头到脚大骂了一顿。
他骂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用情不专”、“做人失败”,骂陆小曼让她以后“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
分别骂完这两个人还不算完,梁启超的证婚词里也是充满了各种反讽,毫不留情地揭了这一对多情男女的老底。
陈慕武可太清楚这段往事了,现在看乐子的机会就在眼前,他怎么可能不出现在吃瓜的第一线呢?
于是,宅在家里许久才终于出关的陈慕武,按照请柬上约定的时间,来到了请柬上的地点,位于公共租界四马路的杏花楼。
只是进了这家饭馆之后,陈慕武就开始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
老徐家也算是浙江海宁的大户人家,当时还在清朝,修建从上海到杭州的沪杭铁路的时候,老徐家为了能让自己家门口通上铁路,硬生生让这条笔直的铁路,在硖石拐了个弯。
按理说这么家大业大的独生子办订婚宴,虽然是二婚,也肯定早就应该把兴华楼包场了才是。
但当时站在杏花楼的门口,陈慕武只见客人们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跑堂的堂倌儿也不住地站在门口招徕客人。
门口没有迎宾的傧相,也没有一丝一毫红色装饰,更别说是结婚的喜气了。
这是自己走错了,还是记错了时间?
不放心的陈慕武从西服怀里摸出了请柬,仔细确认了一遍,看到完全对得上之后,才带着无比怀疑的心情走了进去。
或许因为徐家不愿意在大堂里抛头露面,说不定他们定的全是二楼的雅座包间呢?
陈慕武只能在心中这么安慰自己。
然后他的幻想就又一次被戳破了,刚一走进大堂,就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不是徐志摩,又能是谁?
徐志摩用他这张所谓的“订婚宴请柬”,很轻松地就把闭关已久的陈慕武从自己家中诈了出来。
他完全不知道,陈慕武能够过来是想要看他在订婚宴上闹来的大乐子。
在徐志摩的心里,陈慕武绝对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就算是闭关在家任何人都不见,但听到自己订婚的消息,陈慕武一定不好意思不来一趟。
于是两个各自心中都带着误会的人,在杏花楼的餐桌旁见了面。
徐志摩这次请陈慕武吃饭,并不仅仅是想向全上海证明,你们都请不动这位大物理学家,但我可以。
他其实也有求于陈慕武。
徐父让徐志摩找身份地位足够高的人,来当他这场二婚的媒人和证婚人,为的就是利用别人的名气,来帮他这桩名不正言不顺的婚礼来站台。
证婚人已经确定是梁启超,但是媒人的人选还没最终定下来。
在原来的历史当中,据说徐志摩这次找的媒人是年轻一辈里在全国最有名的胡适胡适胡教授。
毕竟他能靠着大众海选,进入到全国最有名的十二个人中的第十二位,也是里面最年轻的一个。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