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页(1 / 1)

加入书签

('

听到这个名字,陈慕武摸不到头脑。

直到阿叔又递给他了一封信,说是那个学生交给自己让他转交,看到信里叶企孙的文字,陈慕武才意识到,这是自家这个阿叔认字不全,念字只念一半,所以才把淦给念成了金。

看到信上的名字,陈慕武惊得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这位叶企孙还真是什么好学生都往自己这里送,之前介绍了赵忠尧和施汝为到剑桥留学,这次又送来了王淦昌。

那天陈慕武和王淦昌在自己家里谈了很长时间,临别之前又写了一封信,让他拿着信到天侓的南开大学,找另外两位吴大猷和陈省身,结伴一起去英国。

他还给王淦昌另外准备了一份路费,然后才把这位曾经的前辈如今的青年学生给送出门外。

陈慕武的浙江老乡,家里住的甚至离上虞还不远的那位会在明年年底再次结婚的校长,也派人给陈家递来了帖子。

这种重量级人物,自认为给陈慕武送名刺就是给他脸,可能用不了多久,陈慕武就会乖乖上门回访。

陈慕武可受不起这种见面的代价,于是他找了个回乡祭祖的借口,从上海坐着自家的小汽车,沿着沪杭和杭绍公路,悄悄地跑到了上虞老家。

在陈家祠堂里,陈慕武总算是亲眼见到了自己博士毕业之后,老太太派人制作的那块“博士及第”的牌匾。

就在他哭笑不得的时候,耳边又听到了老太太和自己大哥商量的声音,他们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再挂上一块奥运会金牌的匾,外加一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陈慕武那次回家祭祖,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躲清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老太太的要求。

她倒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给儿子挂的那块匾,而是想着自己家马上就要添丁进口,得先向祖先们告知一下才是。

在陈慕武采用各种理由劝说之后,老太太终于点了头,打算今年年底到欧洲走一趟,参加小儿子的婚礼。

那次在上虞老家的回乡祭祖之后,陈慕武没有跟着家里的汽车一起返回上海,而是半路上在杭州下了车。

他到武林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码头,买了一张去苏州的船票。

之所以不回上海,而是选择走了这么一条捷径,是因为回到西摩路上的家之后,每天肯定又要面对数不尽的拜帖和请柬。

刚好就到了快要返程的时候,陈慕武决定提前等候,让奥本海默自己一个人带着行李出发,两个人在苏州汇合,然后继续乘火车北上,沿着来时的路继续返程。

之所以返程的时候不和瑞典王储一行人一起走,而是继续和奥本海默独来独往,是因为这位王储殿下到了东亚之后心血来潮,想着既然已经到了中国,那不如再东去日本,最后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再返回国内,也来一个环球之旅。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居然没像之前在列宁格勒时说的那样,继续找陈慕武的麻烦,邀请他去日本讲学。

有瑞典王储更大的鱼要到日本去,他们也就没必要再盯着陈慕武这个小虾米了。

第11章 顿悟的奥本海默

沿着贝加尔湖南岸行驶的火车,已经驶离了这段环湖铁路,抵达了离开湖畔之后所驻停的第一座车站,苏联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伊尔库茨克市。

这里是白军首领高尔察克被枪毙的地方,未来还会建立起一个大型的飞机制造厂,生产像空气和面包一样重要的伊尔-2型攻击机。

虽然这一系列的飞机名字都叫伊尔,但却和生产地伊尔库茨克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巧合而已。

伊尔库茨克算是苏联西伯利亚铁路靠近中间位置的一座车站,往西距离起点站符拉迪沃斯托克四千一百多公里,往东距离终点站鄚斯科,有五千一百多公里。

只不过陈慕武和奥本海默是从哈迩滨站上的车,两个人的终点站也不是鄚斯科,所以属于他们两个的旅程,还远没有到达一半。

由于地形和建造难度等诸多问题,西伯利亚铁路途径贝加尔湖的这一段,历史上也曾经没有修建,而是通过把火车拆成几段,然后靠轮渡的方式运送过湖。

直到几年前,才终于修好了这段环贝加尔湖铁路,只是路上仍然会有落石的风险,也经常会重新启用轮渡火车的方式恢复通行。

算是陈慕武和奥本海默吉人自有天相,他们两个人来回来去都没有赶上乘轮船过河这件事。

火车停靠站台之后,已经看腻了在那种荒无人烟的树林和湖畔中穿行的奥本海默,第一个跑出车厢,到站台上活动筋骨,购买吃食。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