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页(1 / 1)

加入书签

('

那斯德哥尔摩比哥本哈根纬度还高,更靠近北极圈,他这次怎么就不怕冷了?

建学校这个事,是瑞典王储在秋天访问中国时,在上海的欢迎晚宴上提出来的。

远东的新闻本来就在欧洲没什么人想看,瑞典又不是新闻热点国家,再加上教育新闻的关注度也不高,三者加在一起,基本上整个欧洲都没什么人在意这件事。

可是对丹麦人玻尔来说,邻国瑞典就在家门口,从哥本哈根横渡厄勒海峡就能到马尔默,再坐上一晚上的火车便到了斯德哥尔摩,比去英国和法国可方便多了。

斯德哥尔摩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在哥本哈根同样也能感知得到。

这也是让玻尔最气愤的一点,你陈慕武学成以后,回自己的中国,爱怎么办学怎么办学,爱怎么教学生怎么教学生。

可是你把学校盖在斯德哥尔摩,这不是赤裸裸地想要和自己竞争了么?

许久没见到陈慕武的玻尔,心中郁结着很多对前者的不满,大部分都是出于此。

当着这么多人,他不太好意思直接指责,只好选择了一种很委婉的方式,把话题给抛了出来。

“这么说的话,看来是一个误会咯?我看了你们编写的那套《量子学讲义》,除了其中的数学部分稍微深奥一点,其他地方都详略得当,写的很不错。未来我们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全靠你们这些年青人。

“对了,陈博士,我听说你在斯德哥尔摩新创建了一所学校,恭喜恭喜呀!”

说是恭喜,可玻尔脸上的表情犹如一潭死水,怎么也不像是道喜的样子。

陈慕武大概明白了玻尔的心中所想,于是连忙跟他解释,事情并不是像他想象中的那样,斯德哥尔摩的那个是学校,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并不是像哥本哈根那样的研究所形式,汇聚各种高端人才在一起搞研究,两者之间不会形成竞争的关系。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学校聘请的任课老师,想要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做些科研,谁也拦不住,是不是?

玻尔的脸色稍有缓和,站台上及时出现的戴着大沿帽的法国铁路工作人员,算是救了陈慕武一命。

在“请大家上车”的催促声中,从各国而来的物理学家们拎着自己的行李登上火车。

巴黎各家报社的记者们,也趁着这最后一小段时间疯狂按下相机的快门,想要多拍摄几张新闻照片。

这回的火车,是意大利方面在既有的火车线路上,花钱包下了几节高级卧车车厢。

大家按照各自的来源分别住进不同的包厢,就算玻尔还想继续跟陈慕武说些什么,他也要先把随身携带的行李放回到自己的包厢里。

可分别容易,想再见却困难了。

爱因斯坦因为抵制意大利国内执政的那个光头的方针政策,拒绝来参加此次会议。

他不但是公众眼中最有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从业者的眼中也同样如此。

爱因斯坦不能参会,大家都感到十分遗憾。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在这长达一夜的漫漫旅途中,众人有了更多的拜访人选。

去意大利的这些物理学家当中,年纪最大的洛伦兹,这位比老汤姆孙还要大好几岁,可性格却和养生的老汤姆孙截然相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普朗克比上面两位稍小几岁,同样也是钟爱东奔西走。

这两个年纪最大的人,成为了火车车厢里被别人拜访的热门人物。

除此之外,刚一来到自己包厢门前的玻尔,也遇到了不少等着和他碰面的同行。

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虽然已经建成了几年,可毕竟处在蛮荒的北欧,去那里还是不太方便。

玻尔又因为研究所的二期扩建工程,没能参加三年前的索尔维会议,因而这回有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在报纸之外见到这位靠着理论物理获奖的诺奖得主。

等玻尔好不容易和这些前来打招呼的物理学家门见完了面,想要找陈慕武继续“算算账”,他来到对方的包厢门口,却发现他这个包厢里的会晤竟还没结束。

包厢门外的玻尔有些郁闷,而包厢之中的陈慕武,则和这位到访的宾客相谈甚欢。

继数不清有多少人之后,陈慕武再一次遇到了被他抢先发表了成果的正主。

不过历经了这么多次的历练之后,他已经能够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和康普顿一起互相吹着对方的彩虹屁。

作为卢瑟福手下第一个美国留学生,康普顿和玻尔一样,是陈慕武的师兄。

只是他没有玻尔那么幸运,自己的成果差一点就要出来的时候,却被穿越而来的陈慕武给抢先发表了出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