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页(1 / 1)
('
有山有水,又无人烟,还有天然的屏障,被战祸害得家散人亡的流民,当即决定在此落脚,重新生活。
住得一段时间后,流民开始分散,会渔的往小瓦河宽阔平缓的下游走,种地之余兼以捕鱼,叫做小河村人;
胆小怕事的,往东面更深处更隐蔽的密林里去,以采摘山货为主,叫岗下村人;
无畏体壮的,绕过小瓦河住在远处的山岭上,以打猎为生,叫瓦上村人;
剩下的一部分人占据了最大的一片洼地,勤恳开荒,因其离瓦山最近,就叫瓦山村人。
高祖和他父亲始终放不下西面的那丛竹子,于是留在了瓦山村。
住得久了,父子才发现,这山里的竹子少得可怜,坑洼地人住家又少,想靠篾匠手艺来养家糊口完全不行。慢慢地,他们只能跟着开荒种地,家传手艺则作为日常辅助,半农半工过着日子。直到莫丰收这代,他不愿意学编篾器,莫家十几代的手艺彻底失传了。
待到战事结束,天下太平,新的老爷派下官差宣读了律例,山上的草木鸟兽、河里的鱼虾鳖蟹都被管制起来,又给众人重新登记田产,补了黄册与鱼鳞册,他们这些人才算过了明路,正式成为常平县人。
二十好几的高祖也说亲成家,生下莫老根的父亲。
莫老根每每说这,就会停下手里的活,看向远处,叹息着:“你高祖爷爷死都闭不上眼呢,瓦山西峰的那丛毛竹他念想了一辈子,就是翻不过去。”
又摸摸莫非的头说:“莫家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到你高祖手上还有七成,到阿爷手上啊,只剩三、四成了。你老子不愿意学,也不知你长大,能学到几成?”
幼时的他瞪大了双眼,阿爷能将竹子劈成比阿奶搓的麻线还要细的条儿,再编成各种好看的灯笼、鸟雀和家具,在他看来已经是顶天的厉害了,高祖又是多厉害?
何况阿爷还能在篾器上写漂亮的字,什么“福禄寿喜”、“嫦娥奔月”、“天作之合”、“庚子年”......看得多了,他也会跟着一边读一边在地上歪歪扭扭写出来。
如今,百年的时光过去,山上的这丛竹子,也不知还是不是高祖他们当年见过的那一丛。
第3章
今天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想起过去。
莫非叹口气,走进壑口小道,小道尽头就是那片怪石林。
怪石林左右宽约一里地,深不知几许,与洼地最东面的山林相接,完全隔绝了左右。
怪石林全是顶天大石,零星几点野草点缀在缝里,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
听说,从前有人稀奇,想去探探石林顶上是什么样的,千辛万苦爬上去后,竟然一跤跌进了深不可见的石缝里,可怜家人收尸都没法收。
后来再无人敢来攀爬这怪石林了。
怪石林与羊肠道相接的地方形成个三岔路口。
岔口左边通往瓦山村,叫小瓦径,瓦上村的人也从这条路回家。
右边则通往小河村,五里来长,叫小河径。同样,岗下村也靠这条路进出。
莫非站在分岔路口,忽然想起,瓦山村和小河村离得不过八里地,他还从未去过小河村那边呢。
左边的路,他打小起走了近百遍,早没了稀奇。而瓦山上,几个能爬的峰头他全爬过,北山脚屋后那片更是摸得透透的。
要不,去爬爬撞牛峰?左右无事,瞧瞧那山背上是个什么光景,有没有竹子?与瓦山又有些什么不同?
思定,他便拐上了小河径。
小河径的一边贴着撞牛峰的山脚,莫非贴着峰脚往前走,自己寻么上山的路。
弯弯绕绕走了二里多,才找了一处没那么陡的坡,他双手攀住一颗小树,脚下一蹬就上去了。
山上枝丛茂密,莫非捡起一根枯枝探路,边扫着腿前草木边往山顶上爬。爬了一刻钟,地势平缓了些,瞧着像是撞牛峰的山背了。
这一路走来,所见到的树木都没有瓦山上的高,但比那边却要茂盛许多。
脚下这片山峰看起来没什么人来,灌木丛下覆了厚厚一层落叶,隔年的枯枝掉了一地。
草鞋打滑,莫非小心翼翼走得很慢。
他顺着山背慢腾腾又走了近一里,发现地上枯枝基本没有了,大树干上还有旧时被砍过的痕迹,想来此地有人打过柴火。
也没什么好看的了,若遇到小河村的人,还得解释一番,莫非决定下山回家了。
他躬下身,清理草鞋里的树叶和小木棍,下山要是不当心滑倒,非得摔出毛病不可。
此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声响。
莫非顿住,不知是人还是野兽,不管哪种,最好先躲起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