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页(1 / 1)

加入书签

("

“今天您看起来不是很开心,我忐忑又惊恐,试图避开同您攀谈,而您却看到了我,安静笑着,似乎试图减少自己美貌的诱惑力。然而您从不了解,诱惑力只是附着在皮囊上的。我看着您,脑海中总是浮现奇异的、毫无关联的念头。您说,'我们以后再谈吧。'就这样,在今天,我获得了您的允许——我们以后的孩子,是否也会拥有您这倾国倾城的美貌呢?当然,我更加爱您高洁的灵魂,如同我谦卑地避免戳破您的哀伤一样。”

书店里没有人,和往常一样,没有人,这个时代的人都不看书,原因有很多。

多年前发生过书报大审查事件,无数书籍被销毁、封存。

在当代,互联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让文字可视化,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视频化的信息处理方式。

人们已经厌倦大部头的“书”,哪怕是超过五行的段落都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凶狠的文字刺痛他们的眼球,于是几十年里,大家细细簌簌起身离开书店———这种令人灵魂感到沉重的东西———图书馆、书店逐渐门庭寥落。

不过这加书店偶尔会生意兴隆,因为它贩卖某些一成不变又很劲爆的色情杂志、摇滚电子音乐光碟,幸运的时候,还可以淘到书报大审查事件之前流行的黑胶片。

传说它的前身是一家洗头房,肥环燕瘦的女子们可以轻易抓住异性的眼光——多么令人心醉的地方。

所以,哪怕房子破旧、地段偏僻、了无人烟,它的身价也瞬间翻了好几番。

时敬之翻过一页书,对面高高耸立着摩天大楼。

光线穿过晦暗玻璃片,照在他头顶,斑斓,明亮。

他翻动书页时,矜持地喝下保温杯里的水,举手投足都和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如同加了块低饱和滤镜。

*

下午一点,时敬之放下书,出门。

路过德尔菲诺大学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冲他投来好奇又惊艳的目光,还有几位学监从食堂出来,迎头一看是他,身板一挺,热情地打招呼。

他们叫他:“Arthur!”

时敬之点点头,感受这一刻懒散的人们变着花样般对他的肃然起敬。

此后,他先去参加了一场战略会议。

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人,他们的任务就还没有完成。

至于对方是不是搞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答案要另说。

社交网络上有几方势力先后宣称对“星期一爆炸案”负责。

“星期一爆炸案”,就是让闻名与时敬之重逢的爆炸案。

星期一是bank holiday,全民跟着银行放假,各大航空港与商业区人群聚集。

众人唇枪舌剑,先后把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甄别出来,幕后主使依然难寻真面目。

因为按照分析图谱来讲,尽管有人在第一时间以反政府军的身份公开对此次爆炸案负责,反政府军的官方账号却在晚些时候发声,声明此次爆炸与他们无关。

曾经他们的目的是划分鲜明的行政区划,联邦政府早已解决了与此相关的领土争端问题,现在他们没有理由搞爆炸,而且他们并不热衷于爆炸,他们是爱枪战与集体火拼的追风少年。

还有一人是“人类自杀组织”的狂热粉丝,年龄只有八岁。

巡逻官按照线索逮人,推门而入时“恐怖分子”正在嚎啕大哭,他的母亲手拿皮带,脸红脖子粗地打他屁股。

八岁的有志青年不想写作业,每天梦想做一个拯救地球的英雄。

简单来讲,“人类自杀组织”认为地球上所有的不幸都是人类带来的,富人垄断,穷人相残,环境污染,全球变暖,集体无意识,所以人类应该资源去死。

郑泊豪苦口婆心,和孩子的母亲探讨一番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敬之赶到时,整栋楼里都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他头疼地揉了揉眉心,满心不耐烦,冷着脸开出一张罚单告知书。

孩子的母亲需要三日内带着他去巡逻厅报道,除了金钱惩罚,这个孩子还需要负担为期一个月的社区劳动。

办公室里,幻灯片刚刚将巡查记录仪的内容播放完毕。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职员们涌入茶水间,换取五分钟的休息时间。

郑泊豪靠在流理台边揉着肩膀。方才他坐在音响旁,头顶笼罩着孩子冲破天灵盖的尖叫。

郑泊豪喝一口咖啡,长吁短叹:“小敬!还是你有先见之明!互联网害死人!社交网络害人不浅!小破孩就不应该上网!一上网就变坏!能用纸质版!就不要用什么狗屁倒灶的电子网络!”

时敬之举着杯子加入三块冰,等热水慢慢变凉:“不是你说,人性本善,后天环境影响人,孩子要用爱来呵护与浇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