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页(1 / 1)
('
因郿坞方向有一道拦截,陈仓位置守军的职务,便更像观测凉州方向有无朝三辅进军的队伍。
这个选择并不奇怪。
董卓的军粮储备不足以支撑他在陈仓驻军,形成过长的军粮补给线路。
这种长达两年的忽视,让李应和樊稠经过此地的时候,同样没觉得这里有留大量兵卒守备的必要。
他们走的是渭水河道进攻凉州,那就当然不会有这边的敌军南来,陈仓西面的武都郡又是个“友好”的邻居,在这种情况下,等回师的时候再增兵此处就是。
这个选择也恰恰给了徐庶直接抢夺陈仓,等待乔琰前来会合的机会。
乔琰自己没觉得有什麽问题,但她回头就看到皇甫嵩的脸上摆出了一副很是无语的表情。
倒也不能怪皇甫嵩会有这种反应。
先前乔琰从并州发兵夺取高平的一战,他还正等着跟她会师,就收到了她已身在高平城中的消息,还请他去城中用个晚膳。
这次董卓骤然出兵,他还没能从高平领军前来支援,就收到了她已击败敌军的消息。
她甚至顺路收拾了汉阳四姓。
现在呢,连陈仓都不用打了。
皇甫嵩忽然有种自己是来蹭顺风车混战功的感觉。
但他到底是年高持重之人,只是回道:“此处少费些力也好,自陈仓往长安一路距离不短,我等远道行军,先将军粮囤积于陈仓,也便于随后补给。”
乔琰笑道:“确实如此。此外,倒是还有个事情需要同老将军商量一二。”
终于觉得自己有处可用的皇甫嵩连忙回道:“烨舒说来便是。”
“此事还是从这些投降的兵卒中获知的,二十天前长安城中突生变故,李傕因董卓迟迟不出兵凉州之事,认为董卓决策失当,将其给软禁了。所以我们此番要对上的,可能不是董卓,而是李傕。”
她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思虑之色:“说起来,有无这种可能,在我们抵达长安之前,这两方会先打起来?”
皇甫嵩:“……”
第202章 左右逢源
长安那头的董卓和李傕会不会从一方软禁另外一方,发展到两方争斗的状态,皇甫嵩未曾知晓其中的全部情况,不能直接做出一个判断。
但他可以确定一件事——
他年少随同父亲皇甫节在雁门征战,被举荐为北地太守后会战凉州,因黄巾之乱而更得重用,辗转于中原和凉州之间,一向都是身先士卒,恪尽职守,还从未有这等看起来在赋閑混日子的状态!
当然要说混日子也不全对。
在他替乔琰镇守于高平的时候,他凭借着自己在安定郡内积攒的名望,协助于凉州的民生治理,以及火石寨军屯的秩序维护。
以高平城为中心的商贸市集,也随着乔琰恪行五铢钱交易,以及凉州民衆的生活从战乱归于平静,而逐渐发展了起来。
凉州虽以汉阳冀县为州治,可要说交通上的四通八达,还是以高平为最。
若非乔琰的有些举措和发展并不适合为外人所见,选择高平发展远不如放在武威和金城,她其实不该将高平放权给他人。
好在皇甫嵩如今得算是自己人,也将居处高平、中正执法的标杆树立得极好。
只不过是……按照皇甫嵩给自己的武将定义,他还是觉得浑身上下都有些不舒坦。
总得靠着打上几场战来舒展筋骨。
要不是乔琰已先一步提及,徐庶抢先一步夺取了陈仓,皇甫嵩还挺想来上一出请战的。
眼下便只考虑长安战局吧。
他回说:“这倒是可以解释,为何是由李应和樊稠等人统兵前来了。”
若忽略掉董卓在进入洛阳后为权力的腐化,只看他在凉州地界上的统兵方式,他怎麽都不可能让李应这种人作为进攻凉州的主将。
有作战经验,有一定的地位,和真正负责这等规模的军队调动绝对不是一回事。
哪怕是让樊稠来做这个主将,都比李应听起来靠谱。
这确实像是李傕能做得出来的事情。
皇甫嵩想到这里又不免有些忧虑,虽说李傕代替董卓把持长安事务,也就代表着他们这趟进攻长安所要面临的难度大大降低,但同时也意味着,在他们未到的时候,长安城中的局势可能会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混乱。
李傕这个人,皇甫嵩知道他有几斤几两。
倘若让他身居高位,他做的可能还不如董卓。
而董卓料来也不是什麽坐以待毙之人。
双方沖突之下,身在长安的天子朝臣,能否得以保有安全,等到他们的救援,实在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