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页(1 / 1)
('
她锐利的眸光在弦张箭扣的一瞬,比起目之所及的雪色更有一种深沉冷意。
有一片飞雪恰在此时落在了箭尖,也没让她的眼睛有任何的眨动。
即便箭未离弦,也让太史慈毫不怀疑,她在射术上的本事,绝不会逊色于她在传闻中的统兵治理之能。
下一刻,这支箭矢疾驰而出,一箭贯穿了一百五十步开外的一块岩石。
强横的沖撞之力让这支白羽箭的箭镞扎进了石中,也随着石面上的振动,其上的积雪滑落下来了一片,以至于那片白羽尾翎竟像是落在石上的新一抹积雪一般。
这分明就是没石饮羽之力!
乔琰神色淡淡,收起了弓后朝着张辽说道:“文远,让人告诉公孙瓒,居庸关以东一射之地也是我并州军戍守之地,若他的人踏足进此地半步——”
“杀无赦!”
这句朝着公孙瓒下达的通牒,也正是乔琰前来居庸关巡视的目的。
在留下了这样的标志,又鼓舞了一番此地留守士卒的士气后,她才能放心地前往长安去参加刘虞的登基典礼。
这位已经成年、且有实绩在手的天子,虽然先前在幽州输掉了一场和公孙瓒之间的交手,但当他在长安称帝的时候,他比起刘辩和刘协,显然更能吸引有志报国之人来投。
所以乔琰绝不只是要参加一个典礼而已。
这些前来的士人武将,哪些是她能用的哪些是她不能用的,她又该当做出何等表现来吸引到这些人的目光,随着局势的发展让他们从支持刘虞转向支持于她,都是她需要打的一场硬仗。
纵然手握三州之地,已经让她站在了远比其他诸侯更高的上,也还远远不到她可以松懈的时候。
远远不够!
她也绝不能因为谋臣心腹中知她志向所在的,已对她表现出了全力的支持,便当真以为天下人都能有这样的态度。
而她虽要如应允戏志才的那样去争取大司马的位置,却也必须时刻保持着谦逊守礼之态。
所幸,眼下大概还是喜事更多的。
比如说——
在乔琰前往长安的路上,有一位青年士人已站在了武关之前。
在早前他劝说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前去并州后,他自己就因对时局的迷茫而转道了荆扬二州游历。
但也正如乔琰的评价所说,江东孙策无法处理好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可凭一时之勇夺取扬州却难以长久,荆州刘表固为人杰,却也距离他所希冀的样子相差太远。
荀彧原本打算北上,去看一看豫州的刘备和兖州的曹操,却在荆州境内听到了刘虞入主长安即将称帝的消息。
于是他当即朝着武关赶了过来,转道往关中一行。
这神容清朗,有流风萧肃之态的青年望着关上的积雪,眸光中流转过了一缕微光。
在入关之前他心中思绪万千。
汉室的出路是否在此地呢?
他的出路又是否在这里呢?
第225章 君臣之辨……
荀彧暂时没法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他只能确认一点,比起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在长安的乔琰与刘虞这对组合,好像更有可能实现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标,或者说,是士族地位不减的汉家天下。
其实非要说的话,乔琰本就应该是荀彧的首选。
戏志才与郭嘉两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长安后将荀攸送到她那里做了个军师。
纵观天下各路英雄自汉灵帝驾崩、甚至是更早时候开始的表现,又罕有能与乔琰匹敌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虽然没亲自与乔琰接触过,却直觉在她的种种表现中,透露出的并不是个铁杆汉臣当有的态度。
她早在黄巾之乱中,就已表现得太过理智与清醒了,以至于当荀彧尝试将自己代入乔琰处境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办法将她放在那个外露的立场上。
也便是——因为汉灵帝的赏识提拔而无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给自己所起的那个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炽火。
这不太对。
有些态度,那些与乔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处在荀彧这个局外人身份上,却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许,倘若将她换一个性别,当世争锋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处来。
当然,荀彧没有必要揭穿她。
毕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任何越界之事,甚至令并州这一片边地,发展到了民生政绩军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为这种让他无法确定走向的野心,荀彧同样不敢选择投向她。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