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就是他未曾跟诸葛亮说出的话。

只是现在,出现了一点让他也未曾想到的变化。

随着长安的动乱终结,出现在此地的,居然并不是乔琰辅佐着刘协这个少帝,凭借着自己打出的清君侧名头顺理成章地架空刘协的权柄,对外则以天子正统之名发起讨逆。

也即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乔琰与卢植、皇甫嵩、黄琬、王允等一衆大汉忠臣,在刘协失蹤之后将刘虞给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选择思想已经成熟的刘虞作为天子,好像又与荀彧以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断并不相符。

莫非……

她只是想做权臣,但必须是她所选中的那个大汉天子的权臣?

以荀彧想来,倒也有这个可能。

若将天下州郡中民生治理的情况排个序,乔琰的并州乃是毋庸置疑的魁首,但刘虞的幽州能一度将粮价压低到一石三十钱,不是第二也能保住第三的位置。

以世人的眼光看来,刘虞即位,势必能一改昔年汉灵帝时期卖官鬻爵、骄奢淫逸的风气。

若这就是乔琰的追求,她先前的种种举动也可以解释得通。

可惜这种对她执政理念的深入挖掘,绝不会出现在郭嘉与戏志才送给荀彧的信中。

他也只能在亲身游历于四方的一路上,对比评判各路诸侯的表现,直到收到刘虞即位的消息后,做出了这个他也不太确定的假设。

到了这种时候,他实在不该因为担心会像奉孝一样有去无回,便对她退避不见。

作为曾经被何颙评判的王佐之才,他也大可以凭借着为刘虞出谋划策的理由踏足长安。

在这种想法的驱策下,他终于来到了武关之前。

荀彧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朝着关内走去。

身后的随从替他牵着马,跟在他的后头。

或许是因为长安即将迎来新的天子,就代表着往来之间的商机,又或许是因为刘表对乔琰进攻董卓中所表现出的效率着实敬畏,放开了对这处关卡的限制,在这座司隶与荆州之间的连接隘口处,有不少商队的往来。

荀彧置身于人群中,虽因其气质卓尔,与周遭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却也说不上太过醒目。

但刚核验了身份户籍入关,荀彧便见有一小童朝着他跑了过来。

他停下了脚步,等着小童跑到他的面前,听到对方问道:“我家郎主让我来问,敢问先生可是颍川的荀文若?”

荀彧顺着小童伸手指向的方向看去,见那头是一列商队,规模不算太小。

其中被小童特意指着的那一辆马车,比起一般的商队所属要看着稍精致些,但也至多被人觉得是家産丰厚的商人而已。

只是此人能认出他的身份,好像也并非等閑。

荀彧回问道:“若是又如何?”

小童道:“若是的话,郎主请先生上马车一叙,从此地往长安城行去还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先生虽有马匹坐骑,到底不如马车舒坦。”

荀彧虽不知来人身份,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在他登上这架马车后所见到的,居然是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人。

也是个让他不难猜出身份的人。

车外依然是落雪的寒冬,车内倒是因车厢内铺设了毛皮,荀彧又在上车前被那小童递交了一尊暖手炉,并未让人察觉到什麽寒意。

而这端坐在车中的少年眉眼温润,气质中隐约带着三分淩厉之色,俨然不是个寻常的文士。

他这开口问好间流露出的扬州口音,倒是让他又显得亲切了几分。

荀彧温和地笑了笑:“庐江的周公瑾不替孙伯符戍守扬州,何故经由荆州前来长安?”

被揭穿了身份的周瑜也很坦然:“只要这一趟出行比起戍守九江的意义更大,当然可以来。”

荆州和孙策之间有杀父之仇,虽如今刘表和孙策都该算是支持乔琰和刘虞这头的,但两方之间的仇怨不可能轻易地化解。

周瑜作为孙策的左膀右臂,原本是不应当走这一线而来的。

但考虑到,袁术与孙策之间也算是有一番你追我赶的矛盾,这条路线又要比走豫州线安全得多。

此外,按照方今的时局来看,周瑜确实有这个出行的机会。

谁让此刻身在汝南的袁术一面深知周瑜不好应付,不敢重新夺回九江,一面还得面对境内刘备所带来的威胁。

他又怎麽会想到周瑜会忽然离开九江,来到长安。

先前商队过武关的稍事停顿中,周瑜已让侍从在外头新烧了热水,此时正好被他用来招待荀彧品茶所用。

如今的大多数茶饼还是南方所出,扬州之地的茶便是以采摘之后的茶叶烘烤成赤色,碾碎加上油膏制成的,在沖泡后还要加上葱姜之物。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