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页(1 / 1)

加入书签

('

在不可能去考虑她取汉室而代之的情况下,大司马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位置!

于是长安的百姓在两日后听到了一个特殊的擂鼓宣诏之言。

因乐平侯乔琰为汉室尽忠职守,竭诚複兴之道,故而在三公与大将军上重啓大司马之位,总摄军政之权。

百姓是不太明白这个从大司马骠骑将军到大司马的意味的,甚至还得有人觉得,少了四个字岂不是还当算是减了点东西。

不过是听着宣称中这是对那位平定长安的并州牧的升官,想到他们这小半年间的生活转变,不免拍手叫好。

但这个去掉四个字的册封,对乔琰的意义绝不止如此。

在此时的紫宸殿内,她已身着官服,聆听起了上首的圣旨宣读。

“应天顺时,受兹受命。”

“建安元年二月……制诏并州牧骠骑将军乐平侯乔琰。”

“卿自中平年间领州牧名,统辟元戎,折沖绥远,虽有胡戎寇边,人多刚悍,然亦有被甲于塞,星夜追驰,斩单于于野,自是以德命官,匪躬成节。”1

“中平之末董贼为患,卿以持正衣冠汉节之表率,举兵讨贼,引白羽肃兵,旌旗蕩寇,迫贼首西逃。”

“又驱长车曜戟,至于西凉,鹰扬奋节,以平羌乱。”

“光熹年间,玉壶冰心不改,忠勇令德常在,威足关中,明察秋毫,掌卫居庸,声浃九夷……”

“朕持褒德赏才之心,念汝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安社稷2,特加汝为大司马,敬之哉!”

在最后一个字落定的尾音里,乔琰擡手,小心地自大鸿胪陈纪的手中接过了这一道圣旨。

刘虞登基之日,她就已经从刘虞的手里接过了他的佩剑,一如汉初天子即位中,武将从天子手中接下高祖斩蛇剑的意思一样,要为朝廷开辟前路,征讨四方。

而如今在这加封大司马的典仪上,她在刘虞手中又接过了旄羽节杖,以示威荣。

这道大司马的敕封一下——

自今日起,她就是天子之下,从名分到权柄的第一人!

第237章 横越秦岭

十九岁的大司马!

在绝大多数人及冠后才涉足官场的背景里,这近乎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

哪怕这件事是在衆人的见证之下达成,也是因刘焉的僭位之心才被促成,当衆人步出紫宸殿的时候,依然有种说不出的恍惚。

倒是乔琰这位新晋的大司马比起他们这些老臣从容得多。

因在被授予大司马官职的同时,一并落在乔琰手里的还有那会猎之名的圣旨,故而她已经和皇甫嵩以及鲜于辅商定起了此番行军的情况。

“驻扎在陈仓的守军因还要督辖武都郡和汉阳郡方向的情况,暂时不会有所动作,但是为求调兵之速,关中的其他守军我会大量调走,随后关中的戍防要交托给两位了。”

乔琰话说到此,并无权臣架子地朝着皇甫嵩和鲜于辅都拱了拱手。

言外之意,在她出兵后,关中周遭的戍防和长安城内部的巡防情况就交给两人了。

这种明确的放权表现,让鲜于辅这位刘虞旧部放心了不少。

但说实话,长安城经由过先前的一番重新规整后,对宫城衙署金吾卫和民户之间的界限分割得相当清楚,近来入关的人口在身份上也都经历过盘查,会在安全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相当低,故而乔琰主要还是和皇甫嵩交代。

“原本是想在三月春耕之前将潼关给修建完毕,可惜因进攻汉中的缘故,那边擅长于山地作战的人手我都必须调拨离开,只能由皇甫将军带领人手将其接下了。”

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最出名的关塞原本应该叫做函谷关。

这里就是秦出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关要塞。

但随着四百年间的河道沖刷,函谷关附近的稠桑原北侧,被沖出了大片的滩涂地,函谷关的天然关卡自此不複存在。

若有人想要进攻长安,大可以通过绕行滩涂地的方式来走。

甚至连稠桑原本身也在多年沖击之下变得不再陡峭,让人可以通过攀援的方式通行。

这就意味着,要想依靠函谷关拦截住从关中以东来的敌人,光靠着原本的那座函谷关是不够的。

故而在董卓携带刘协西逃至长安后,意识到这一点的段煨对董卓做出了提醒,得到了董卓的应允后,就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一座关卡。

利用黄土高原、黄河、秦岭、潼河等地形屏障重新形成对关中的防护。

因为潼河的缘故,得名为潼关。1

乔琰进驻了关中后也得到了这座关卡的守备权限,所以前来给袁绍送粮食意图修複关系的许攸,当时就是被乔琰从这里丢出去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