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页(1 / 1)
('
可在董卓的绝大多数防备是沖着北面的乔琰而来的情况下,这座本应当修建得更具备雄关铁牢之效的潼关——
其实有点偷工减料。
在未央宫的修缮、紫宸殿与灵台的修建以及长安城中的道路翻修之后,潼关的加固也提上了日程。
可惜目前她的头号职责还是进攻张鲁,起码要让她拿下的这个大司马位置发挥出其进一步的效果。
皇甫嵩颔首应下,又忍不住在此时调侃道:“烨舒于早年间便已有州牧之名,果然是将心性给锻炼出来了。”
大司马的高位放在谁身上,只怕都不能有这样的平静。
她这幅表现,真得让人感慨,有些人经由少年历练之后,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沉稳。
乔琰回道:“皇甫将军这话说得也不全然对,置身高位,人皆有欣喜与惶恐并作的情绪,但方今时局下,我若因一个大司马位置而忐忑焦虑,又或者是骄傲自满,只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倒不如当做早先那加在骠骑将军前的大司马和如今的官职没甚区别,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準则就是了。”
皇甫嵩闻言笑道:“那便让我看看,你这位大司马要如何指挥刘焉这位大将军了。”
若非此番往汉中的一路多为山岭,且是秦岭这种特殊山岭地形,皇甫嵩还挺想跟着一起去的。
但无论是他还是卢植都已过了精力旺盛的阶段,此时便不适合再行此事。
乔琰显然也深知这趟行军的特殊性。
即使他们这一方占据了让刘焉来不及应变的先手优势,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从关中突入汉中的路并不好走。
所以为了这一趟行军,她带上了身在关中的两支堪称山地战好手的队伍。
一个是姚嫦的羌人队伍,一个是褚燕所率领的黑山军。
在乔琰原本的计划中,这两支队伍本是要协助程昱,朝着弘农与河南尹方向扩张的。
但在轻重缓急做出了一番调整后,他们最合适的去处还是随同乔琰进入汉中之战。
另一支和乔琰一道进发汉中的,就是由赵云所统帅的军队。
这支军队原本巡防于从陈仓到长安的一线,负责各处对益州的隘口。
但在这会猎计划制定后,也就意味着她可以以进攻来取代防守,赵云就自然应当随同她进军。
而后,在决断此次的随军军师上,乔琰放弃了带上郭嘉,而是让其留在长安配合程昱应变荆州豫州兖州的情形。
戏志才留守并州,确保冀州和凉州方向无有突破关口之事。
李儒在完成了这番对益州的算计后暂时需要销声匿迹,故而回到上郡和贾诩这个“叛徒”作伴去了。
杨修还在绥远城当传令官。
这样一来,还剩下可以带的就只有两个人了。
荀攸和徐庶。
“我有意让元直还是前往武都郡,把守住武都通往汉中沔阳方向的出口。”乔琰在回返到大司马府后安排道。
在乔琰升职后,戏志才从并州的治中担任起了别驾,代行州牧权柄,郭嘉则是从原本的云中、西河二郡从事转为了大司马府长史,此时坐在乔琰下首的第一位,看着她在面前的地图上,做出了个拦阻的标记。
但这显然不是要让汉中方向形成两面的合围。
因为郭嘉已听到乔琰的下一句便是,“在武都郡各个隘口的驻兵保持多少人数,让元直自行斟酌,我只需要确保能达成一个目的,让张鲁在必要的时候流往武都郡之南的广汉属国方向。”
郭嘉端着手中的热茶,抿了一口,回道:“君侯是要行驱虎吞狼之策啊。”
乔琰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也不全是,我还有些另外的想法,但眼下还不急。总归这会猎的目标原本也不是要将张鲁的天师道给一网打尽,将其在汉中境内的教衆给打散就已经足够了。”
她并未将此事全然说出,郭嘉也没多问。
在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拿到大司马的位置已经达成的情况下,其他的东西都是相对次要的。
郭嘉只是问道:“也好,不过既对元直有此等安排,君侯是预备带上公达了。”
荀家的这对叔侄,做叔叔的那个是在朝中领着俸禄,担任侍中的位置,做侄子的却是在乔琰以骠骑将军身份开府后就成为了骠骑将军府参军,而今顺利地升任为大司马府参军。
以军师身份跟随乔琰出战也是分属应当之事。
不过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对,带上公达同行。”乔琰回道,“前几日我跟他讨论过进驻汉中的路线问题,他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走骆谷道。”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