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页(1 / 1)
('
纵然任重道远,起码也有今岁的丰收在望了。
这五月之末的田垄中,已能窥见三个月后丰收景象的苗头,让乔琰的允诺听来绝非空谈。
“行了,不在此地提此事了,等回去再说,”乔琰调转了话题,看着台下不远处还未曾离开的青年,朝着卫觊问道:“你是负责登记此次与会人员名单的,应当比我清楚,那是何人?”
他朝着乔琰指向的人看去,沉吟了片刻后凭借着印象回道:“倘若我未曾记错的话……此人乃是南阳张氏子弟。”
南阳乃是荆州与司隶相邻最近的一个郡,因如今的荆州牧刘表和长安朝廷的关系尚可,会有南阳子弟前来,又出现在此地并不出奇。
毕竟此番论酒会也并未限制往来之人的身份,能给出想要参与此会的理由就可以。
不过南阳张氏……
乔琰想到方才这人在听到了酒精消毒对大疫的效果后所做出的特殊反应,心中微微一动,“你说的南阳张氏,是否有个从事医道的官员,名叫张机?”
张机这个名字可能让人有些陌生,但他有个比他的名字更为耳熟能详的字,叫做——
仲景。
张机张仲景!
写出了方剂学巨着《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
第264章 作品评选
早在光熹年间乔琰想要请华佗正式入驻乐平的时候,她就有考虑过将张仲景请来的事情。
也或许这个情况还应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就是在她决定于乐平种植薯蓣、积攒起第一笔身家的时候。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残简,其中关于杂病的部分就被整理成书《金匮要略》,里面正有对薯蓣丸的记载。
从薯蓣联想到他并不难。
比起华佗在外科手术上的创举,张仲景更长于中医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构建,以汉末大疫,也就是他所记载的伤寒病症形成了他的医疗方剂学的主要扎根方向,对乔琰来说同样很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虽然如今还不是张仲景在建安十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但在桓灵二帝年间所发生的各种灾病,席卷至于南阳郡範畴的依然不在少数,张仲景又是从十岁开始跟随同郡医者学习医术,到如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了——
这足以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了。
为了即将到来的蝗灾和大疫,乔琰宁可损失一部分利益也要让各地庄稼中间隔种植豆类作物,也要将酒业牢牢地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又如何会错过张仲景这样的医中之圣。
若乔琰并未扶持刘虞在长安继位,自己也未曾从原本的并州一地变成与荆州接壤的状态,她是很难请到张仲景来此的。
谁让南阳张氏这样的士族身份和张仲景父亲曾经在职为官的履历,让荆州在察举孝廉之时毫无悬念地将他选了上去。所以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在荆州为官了。
身在并州凉州的乔琰无权将他调度过来,顶多邀请在野的华佗。
现在却是将他请来的条件和必要性都满足的时候了!
听卫觊给出了个肯定的答複,乔琰示意人将那南阳张氏的年轻人请到她的面前。
乔琰打量着对方有些拘谨的表现,笑道:“现在已不是论酒会的时候,这里也是长安郊外而不是长安城中,你徘徊在此地未曾离去,也大可以解释成是要欣赏长安郊野的日暮风光,顺便醒一醒酒,难道我还能因此将你以什麽窥伺之罪抓捕下狱不成?”
这年轻人尴尬的面色微有一缓,“并非是有意为之,只是……”
乔琰道:“有话便说吧,我见你方才听闻高纯度酒能防治灾病的时候就举止有异,可见是有话要说。扭捏避讳反倒耽误大事,还不如直接说个明白。”
被她这一打断加之鼓励,那年轻人回道:“君侯容禀,我听闻防治大疫中有奇效而失态,实是因为,光和与中平年间大疫,我南阳张氏子弟由原本的三百余口陡降至二百余人,足有三成的子弟亲眷丧命,家中伯父自小学医,堪称医术精通,这两年间已将研习目标转向了伤寒症,骤听此物于大疫有用,却又需限额发售,便想……”1
“先替伯父多求购几份带回南阳。”
似乎是担心乔琰觉得他的用意,他连忙解释道:“我伯父确实长于医道,如若君侯不信,可令人往南阳一行。”
乔琰回道:“这就不必了,方才我已与伯觎确认过了,若非南阳张氏有张仲景,我还不会将你召来一问。不过求购一事便罢了吧。”
那年轻人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了几分失望之色,想着乔琰如此雷厉风行地推行限酒令,或许确实不该做出什麽打破规则的举动。更何况他还是荆州人,而非司隶人士。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