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页(1 / 1)

加入书签

('

尽快逃出一条生路来!

想到徐州和荆州之间门的关系向来不佳,扬州和荆州之间门更是有着大仇,笮融立刻给自己选定了投奔的方向——

他要去荆州。

看到白马湖一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若是刘表愿意支持他的话,他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然而还没等笮融跑出多远,他就忽然感觉到侧颈一痛。

他伸手朝着颈侧摸出的时候,便听到了由远及近的马蹄之声。

那种曾经听人细致描述过的麻痹,泛起在了他的口舌之间门,让他虽还未在夜色中见到来人,也已经猜到了对方的身份。

这是从祖郎的手中发出来的箭!

也是祖郎用来杀害陶谦的一箭!

可现在这支箭被他射向了笮融,成了终结笮融性命的利器。

笮融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重重地砸到了地上,当祖郎与其部从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已经说不出一句话了,只在最后的意识中听到对方说道:“你放心,我不会拿你当投名状的。”

他只是很不喜欢被人拿来利用而已。

所以他不会将笮融的头颅交到周瑜的手中,来换取什麽对山越的宽恕。

那不是他的作风。

祖郎擡头朝着天上看去,今夜无月,正是八月之初。

说起来,也是丰收之时了。

当身在长安的乔琰在清晨推开窗扇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便是风中属于成熟黍麦的清香。

第284章 八月丰收

对乔琰来说,她所见到的丰收景象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对关中的民衆来说,这却是多年间的头一遭。

去岁的长安八月,也正是乔琰从凉州举兵而来的时候,她和董卓军队的交锋甚至让人一度担心,会不会出现田中粮食来不及收获便被行军的队伍所破坏的情况。

从陈仓到郿坞的这一段上,更是进行了提前的收获。

只能说好在彼时董卓的麾下还有个明白人段煨,又有朝中的官员在旁斡旋,才勉强让种地之事没像董卓小钱一样荒唐。

今年不同,大为不同!

那是实实在在在农事上做出了种种改良和增産的举措,为的就是让家家户户能享受到粮仓丰盈的满足。

想想看各地的对比,又能让关中民衆体会到双倍的快乐了。

冀州因担心并州方向的兵卒会选择跨过太行山袭击,在今年内就完成一统的任务,在军事调度之余还朝着冀州境内征用了不少黔首参与戍防。

徐州因陶谦之死而陷入的动乱南北而治,秋收早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

但长安呢?这里却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收获黍麦,让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谈论此事的也绝不只是真要从事种地劳作的黔首,还有弘文馆中的人。

田丰刚在早晨来到弘文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听到结伴来到此地的人谈论起了关中丰收之事。

这些人别管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在乔琰这位权臣表现出了更倾向于务实派的喜好后,他们也只能尽量让自己在公共场合多提民生少言空谈,以求能得到大司马的青眼。

田丰对此心知肚明,一面为长安此时的风气如此而为袁绍忧心,一面竖着耳朵听这些人交谈的内容,以求尽快获知更多的消息。

弘文馆的这个位置,毕竟不像是大司农及其属官一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知道关中今年收成的真实数据。

好在,前来此地的人里有几位是在关中有田産经营的,田丰就听到了对方说出的消息。

“大司马令人自去岁冬日就开始将今年的耕作之法教导下去,在春日到来前分发良种,我家佃农里就算是最为粗莽不好教的,也按照新法耕作了。可惜,现在还只是实践此道的第一年,关中地广人稀的局面也还摆着,总有些田亩是照顾不到的。”

另一人便问:“那最后是多少亩産?”

“差不多在五石上下。”

这麽一说,比起传闻之中的翻上三倍数额,还差了不少。

但田丰刚这麽想,又差点想打自己一个巴掌。

亩産五石还嫌少,他难道是能给人凭空变出粮食的神仙不成!

长安的民衆要适应新的耕作之法,是需要时间的。

在这第一年里,并州所生産的农肥也无法供给到每家每户,还在长安城中重新建立农肥集中生産之地,其中需要的石膏矿也要建立开采的体系。

这样说来,能将亩産从三石升到五石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提升了。

起码关中的百姓是没有一个觉得不满意的。

今年如此,明年说不定还能攀升,这就是让他们有了之前两倍的存粮。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