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多令人难办。

眼见蔡邕呆愣在原地,乔琰面露激愤之色的一幕,衆人也觉得实属寻常。

唯一在状况之外的也就只有一个蔡邕。

他满脑子只剩下了一个问题,现在他应该做什麽来着?

眼下身在这徐州郯县的地界上,并没有一个卢植或者郑玄来给他解惑,为什麽在他说出了这句求情之言后,乔琰做出的回应并不是将他搀扶起来,解释自己在将顾雍连带着吴郡四姓之中的无辜存在一并下狱的身不由己,顺着长辈给出的梯子往下走,而后将人给放出来,却竟然是做出了这等反应。

但他并不知道,对于蔡邕恰到好处的赶到,乔琰是惊喜得很的。

这也正是要让他派上用场的时候!

不过,不需要他做些什麽,只需要他坚持住自己的立场——

为顾雍求情!

从外人的角度看来,乔琰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对蔡邕这般说话有些不妥,她稍平複了几分情绪,又开口问道:“蔡公真要在此时为顾元叹求情?”

蔡邕觉得自己该当是明白乔琰的意思了。

这是要来个三请三辞的拉锯戏码啊,才好让人相信她要释放顾雍是经过了一番挣扎的。

蔡邕完全不知道自己将眼下的情形猜错了十之八九,当即回道:“元叹长于文辞音律,又在担任郡县小官期间恪尽职守,料来同那孙伯符之死无有关联,倒是能为烨舒在扬州地界上协理政事做一番贡献,饶他一命也无妨吧?”

“饶他一命,饶他一命……”乔琰冷声将这四个字反複在口中念诵了两边,在蔡邕又一次没料到她下一步举动的时候将人带着往外走去。

在途径那只被蔡邕跑丢的鞋子面前,还不忘让他先将鞋子给穿上,这才带着他一路往南行到了这郯县的城头。

城头上出现了人,还从气势上看可能是主事者的存在,让这些身在此地为刘备请命的民衆都暂时安静了下来。

也或许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并不只是因为有人来了,也因为这两人此刻出现的表现着实有些怪异。

但他们的安静,并不意味着本不知周遭民衆所为的蔡邕无法看出他们的诉求。

置身在此地,还是被乔琰给拖过来的,又将此地密密麻麻的人看在眼中,就算是个傻子也该觉得眼下的气氛不太对劲了。

蔡邕一打眼便看到,在这二丈高的城墙之下,在距离他不算太远的位置,正有一张以布帛写成的横幅,所书正是“为刘使君请命”六个字。

那或许是他们之中为数不多的识字之人所为,又或许是有依然听从于刘备命令的官员在其中做出了一手推动,但无论是何种缘故引发了这一幕,蔡邕看到了一张张面带殷切期许的面容,简直像极了太学生为了达成劝诫的目的而发起的请命。

他也陡然意识到了,为何乔琰会说出那个“又”字。

这麽一看,他好像确实来得不是时候。

乔琰已松开了拉拽住他的手,面上带着几分愤慨之色问道:“他们说刘玄德为一方州牧,政绩清明,德行堪为表彰,不当杀之,蔡公说顾元叹才学具备,为官务实,也不当杀之。好!那麽我也想问几句。”

“自中平六年孝灵皇帝驾崩后,先有董卓乱权后有天下二分,这汉室便合该权柄不再,尊荣不再,天下州郡只知有长官不知天子何人,州郡之间随时有相互攻讦侵吞之可能吗?”

蔡邕回道:“……当,当然不是,如能天下一统,四海清平,民衆各有其家,不必因征兵之祸担惊受怕,自然才是正道。”

乔琰道:“便如蔡公所言,这天下合该只能有一处朝廷。可彼时孝灵皇帝过世,以皇子协为继承人,皇子协尚在人间,董卓也非不可铲除之人,邺城朝廷便急不可待而建,其又无坐镇中央之能,匆匆迁都,以至于令天下人均知——若天子有祸,臣子不当救援,而合该另立新主;若都城危亡,臣子可不必固守,迁出无妨。虽不似董卓倒行逆施,却仍为乱臣贼子无疑,是否如此?”

蔡邕眨了眨眼睛,试图从乔琰这里听到一点别的暗示,但在对方似乎当真是在质问的目光中,他除了说出一个“是”字来也没有别的答複可回。

但乔琰这话问出,何止是蔡邕,就连听到此话之人也觉得好像合该回以一个“是”字。

这麽一看,长安朝廷何止是在地盘多寡上强于邺城朝廷?

在这些原本还有些不明就里的人现在看来,在正统性上也更强得多。

若非刘协失蹤,乔琰不必请有仁德之名的刘虞入主长安,这和袁绍袁术彼时拥立刘辩即位的情况大不相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