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页(1 / 1)

加入书签

('

她所问出的问题也实在有着发人深思之意。

邺城朝廷的存在是否意味着,天子有难,臣子可不救,国都有难,臣子可随意迁都?

这都与都城、宗庙、社稷、天子的存在意义有悖。

“刘玄德先领蕩寇将军之名进攻豫州沛国,后领徐州牧之名,于陶恭祖死后接掌徐州北部,遥尊邺城天子为帝,他非乱臣贼子吗?”

“扬州牧孙伯符,其先父为图救驾之事意外亡故,其领扬州牧期间始终以长安天子为帝,历年岁贡无有缺漏,能渡海远击辽东也仰赖于他送来的扬州船工,然天下归于一统的大业未成,他便因吴郡四姓意图独尊于江东之念遭到谋害,此四姓者,非乱臣贼子吗?”

“我杀贼救汉,你等缘何拦我!”

乔琰这字字句句铿锵,虽有这四五米高的城墙间距,依然被最接近于城下的民衆和紧随她而来的鲁肃王朗等人听了个明白。

若按照她先前评判的逻辑,既然邺城朝廷立足不正,那刘备确是叛党无疑,杀害了孙策的吴郡四姓同样是叛党。

而她的下一句更是为她的这番行动打上了一个再正义不过的名号。

“董卓小钱问世于长安,令人知晓贸易秩序也可被随意破坏,四年间我等殚精极虑、维护市价,这才彻底断绝其影响。”

“天下二分,帝王可随意废立、迁都而走的影响,却必当等到天下一统之日方能恢複,若不杀人为诫,如何能令此风尚独绝!”

“刘玄德是英雄,是好官,但他看错了君主、站错了位置,令天下随时有灾变複兴之可能,我便容不下他!”

不知是何处传来了一句小声的问询:“可刘使君乃是汉室宗亲,可否问询天子他当不当杀呢?”

乔琰说得是挺有道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若是能让刘虞来决断的话,说不定刘备的命就能保住了。

然而他们听到的只是乔琰冷笑了一声:“汉室宗亲?泱泱炎汉四百年,汉室宗亲不计其数,光只是那中山靖王便留下了百余子嗣,散布于各地,若人人都因身为汉室宗亲便需由陛下裁断生死,这社稷兴衰,政令法典之事又由谁人来定夺?”

“先益州牧刘君郎之子刘璋,意图割据蜀中称王,趁其父病重之时兴发动乱,枉顾父子礼法,君臣纲常,我杀之便是,不必等到天子裁决。”

“倘汉室宗亲都如陛下昔日为幽州牧之时那般,恪行操守,节俭自律,开啓互市,镇守边陲,虽动乱之年幽州谷价也不过三十一石,我便是将汉室宗亲都个个供奉着又有何妨?然人有私心贪欲,有不尊章程,有犯上作乱,桩桩件件合该由律法定夺,而非其汉室宗亲之身份!”

“敢问诸位,是否理该如此?”

底下衆人交头接耳了一阵,虽有人觉得乔琰此话像是在将大汉宗室的脸面往下踩,可这宗室子弟犯法也按法典行事,与庶民同罪的言论,对于他们来说,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按照这样说来,刘备好像也……

等等!

乔琰语气之中的种种,分明都对昔年还在担任幽州牧位置的刘虞推崇备至,可若如此算的话,刘备在徐州的表现其实也并不差!

既然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她这里不是个求情的由头,那他们可以拿政绩来说话!

刘备是有话可说的!

当即有脑子灵活的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仰头朝着乔琰看来,问道:“敢问大司马,倘若有人虽不能令粮价平抑在三十钱,却能一家一户四方走访,令笮融所传佛经陋法彻底杜绝于州郡之内,而后令民衆有田可耕,遵循天时,耕作以图收成,能否称之为仁?”

“倘若有人走访乡里,敦促水渠开凿营建之事,以图徐州民衆有水可饮,能否称之为恪尽职守?”

他这一开头立刻便有人接了上去。

“去岁有下邳郡县吏不满使君治理,竟意图派遣刺客将其刺杀,却因亲见使君裁断冤案诉讼,倒戈后将实情告知,此为德行高尚之辈表现啊。”

“笮融偷盗三郡粮食为己用,在徐州南部大兴佛会,却令下邳和彭城二郡无粮,若非使君走访郡县大户,以州郡税收为抵,先行借贷之举,换到了一批粮食,我等之中有不少人早活不到如今了!”

“还有……”

一个个声音争相响起,最后被一个更加出挑的声音盖了过去,“大司马,可否亲自看看,这徐州北部在刘使君的治理下到底是何种面貌呢?”

“纵然他实有过错,也当功过相抵了!”

乔琰立足于城头,看着这一张张将求情说辞说得言真意切的面容,开口道:“将陈元龙从牢中提出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