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页(1 / 1)

加入书签

('

“她不介意有这样的人存在,正好能让她将这四方地界上的势力再行梳理一遍,但在登基之前搞出这等流血事件稍有些不吉利,倒不如等到登基之后再说。”

半个月,恰好能给这些人一个接到消息和确认态度的时间,至于随后是生是死,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觉悟了。

可别以为她对刘虞和刘协已打算一个封为安邑公一个封为山阳公,让他们得到一个善终结果,就真能算是什麽好脾气的仁善存在。

若是这王朝奠基需要用鲜血来立威,她一点也不介意让自己原本就辉煌的战绩上再多添几行履历!

“其实需要準备的也就是各项礼器,服饰等物,但眼下还未开始春耕,这长安城中或许还有物资短缺,却绝不缺人力。是来得及的。”

卢植又道:“再者说来,烨舒还有言,现如今的天下到底还未重归一统,等将邺城朝廷收归麾下再重办一场仪式也不迟。”

蔡邕闻言一笑,“等再过几日便不能叫烨舒了。”

而该当叫做陛下了。

这一把舍予之火,最终却取代了汉朝的烈焰。

蔡邕遥想当年还在乐平时候的场景,思绪有一瞬跳转到了当年那出蝗灾后乔琰从晋阳回返到乐平时候的场面。

或许这份为名请命之心,早在当年就有了回馈的征兆了。

“说起来,”蔡邕忽然想到了什麽一般问道,“眼下国号定了吗?”

若按照规矩,便如同这大汉皇帝是以“汉王”身份为天子,便承袭了这个“汉”字,乔琰也该当以自己的封地为国号,不过,乐平这个地方到底还是不能跟汉中相比,且无论是乐还是平,好像都不适合作为这个名字。

“倘是以乐平县为古晋地,该当以晋为国号?”

卢植回道:“不知道烨舒是怎麽想的,她说晋这个字若是单独放着还可,要是作为国号的话多少有点不够吉利。我本还问她说的不太吉利是不是在说那三家分晋之事,但她说又不是因为这个缘由。可惜我想再问,她也没再多给出个理由。”

乔琰总不能说,她是因为考虑到了一下历史上后世时候的情况。

虽说这东汉末年的三足鼎立最终以晋统一天下告终,但这个短暂的朝代几乎要被人忘记它也得属于大一统王朝的其中之一,又因后来的八王之乱走向衰颓,诱发出了随后的胡虏南侵,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王朝也没能恢複旧土,直到隋朝时期才重新归一。

若是在其他时候将这个名字用上也便罢了,在这东汉之后接续的朝代用这个名字,实在是有点微妙。

“若是以君侯的故里睢阳来算,此地曾经归属于古宋国,随后又被齐国所吞并包容,最终归入秦土,要按这麽看的话,宋或者齐其实都解释得通。”

乔琰斟酌这个朝代名号的时候喊上了蔡昭姬,在她托腮执笔看着面前的白纸之时,便听到昭姬说道。

“宋就算了,也有点不太吉利。”

蔡昭姬看着乔琰半晌,也没听到她接着给出答案,意识到这大概率又是乔琰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做出的选择,可能就跟“晋”字不能用一样,有着同样的道理。

但作为行将成为天子的存在,她有着这样的秘密也不算是什麽问题。

她又接着听到乔琰说道:“其实宋和齐不在我的考虑範畴内还有个缘由,既然乔氏已经在我这里从原本的梁国乔氏变成了乐平乔氏,我又何必再回头去看这些曾经的故居之地呢?”

梁国乔氏早已和她之间划清了界限,在她成为大司马的时候这些人别想从她这里得到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现在也是同样!

在她登基之后,真正能被称为皇族的也只有被她分出去的那一支而已。

既然这份划清界限的态度早在数年前就被她给传递了出去,那麽在国号上也实在不必给他们以任何的一点期望!

不过说到梁国乔氏,乔琰便有点忍不住想笑了。

早前他们和那寿张王氏合谋,将对曹操的控诉给发到了邺城。

别说当时这点小心思就已经被袁绍麾下的谋士看了个清楚,就说因乔琰的威慑紧逼,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结盟关系已越发密切,置身其中的梁国乔氏便当真是个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

乔琰这边他们算是得罪透了,还被人从潼关地界上扔了出来,与乔琰为敌之人也没将他们当做是什麽心腹臣子,甚至觉得这群人在眼力和能力上都得算是差劲得很,说是在夹缝里生存也不为过。

在这个时候,若是他们听闻了乔琰在长安登基称帝的消息,又会是何种想法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