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页(1 / 1)
('
“以管亥为首的这一路则攻伐于北海,在屡次和袁绍部从激战后,一部分兵卒流亡到徐州境内,在陶恭祖的授意之下为我和宣高所拦截,一部分北上越过渤海境内,与冀州的其余残部一道抵达了幽州境内,或为公孙瓒所杀,或成为了他的部曲。”
“而管亥本身的情况最为特殊,他领着愿意跟随他脱离青州地界的人挟持着郑康成前往并州乐平去了。”
“随后北海地界上的黄巾残部,则被袁绍以其曾做叛军为由,一并安插在了长广为之驱策。长广附近水泽河流兼备,等同于一处军屯所在。”
蒋钦恍然:“那麽文和先生的意思是,这一批人是有可能被我方招募到手的?”
孙观回道:“可以试试!文和先生未请陛下将管亥自并州调度而来,恐怕也是担心这两方见面尴尬,倒不如由我等自徐州发兵,令军中曾为青州黄巾贼子的前来说降。”
“别看我等效力于陛下麾下的时间不久,但这十一州内的种种情形,也已能与对方说道个明白了。”
孙观的“泰山贼”之名和其麾下的黄巾旧部,在此时要用作说降的确是个合适的身份,远比此前着手袭扰青州边境的马超合适得多。
他也诚然有借此立功的想法,于是因在此刻明确了贾诩的想法,也不由表现出了一派摩拳擦掌之意。
不过孙观并不知道的是,贾诩并未向乔琰申请将管亥调来,不过是因为在乔琰原本的计划中,为防贾诩夺取东莱不易,她是考虑自幽州以舰队远渡而来的,可贾诩琢磨着自己麾下的可用之人,却觉他们也不妨做出另外一个尝试。
用孙观!
这是一个极有可能被乔琰有些忽略的将领,却被贾诩因身在徐州谋划而看在了眼里。
忠诚上的问题更是不必担心。
自臧霸在鲁肃和庞统的劝说之下投靠到乔琰麾下,和徐州南面的援军一道夹击刘备从属后,孙观便无比庆幸于臧霸做出了这个选择。
他孙观因协助庞统阻击陈登成功而立功,凭此战功在徐州内有了一份琅琊都尉的官职,也再不必担心以长安朝廷和邺城朝廷之间的实力悬殊,他会否需要担心自己在哪一日突然落个交战中身死的下场,又随着乔琰自大司马成为天子,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从龙之臣。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也足够孙观看清乔琰治下,或者说是如今的大雍治下到底是何种风貌。
而此刻,孙观心中对于自己能否说降东莱守军中的黄巾余党还有另外的一番想法。
像是他们这种人,原本若是能有活命的机会,谁会想要成为贼呢?
以己度人,在眼下这再清楚不过强弱局势的现状面前,冀州青州境内真的没有想要给自己谋求一条出路的人吗?
人人都看得出来,乔琰并未在那番檄文对峙后便仓促发起进攻,并不是因为她不能打,而是因为她想等待一个更好的进攻时机。
也或许她是在等待着更多人先自己做出一番抉择。
那些绝不能投降于她的人大多是如袁绍一般有着立场利益纠纷的,可民衆不是啊。
他们难道想要成为强弓劲弩之下的牺牲品吗?
当然不是!
他们都是想要求活的,倘若在她的治下还能活得更好,活得更像是个人,那简直再好也没有了。
他们此前不能动,不能跟随管亥冒险走这样一段长途跋涉的旅程前往并州,是因为这批起义的青州黄巾大多拖家带口,若是经由这样一出没有保障的迁移,难免会有大规模的死伤,甚至会在经由兖州境内的时候就被拦截下来。
但现在,他们的求生希望和他们的援兵就在南面不远处的徐州,又有和他们处境遭遇相似的人前来照应,简直堪称一出天赐良机。
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南下徐州琅琊或者协助孙观蒋钦守住东莱郡数月,当然可以降!
不过孙观刚想到这里,便听到蒋钦说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不错,但东莱地界上毕竟不是只有当年的黄巾余党,还有袁绍的守军,我等此时不宜上来就行劝降之举。最好先以此刻这势如破竹之力击破东莱一支官军,再行说服之举。”
毕竟他们也没有鲁肃那等看破人心的本事和口才,也并不知道这支被放在此地的队伍里是否还有被新选出的领头之人,可以在先行被他们说降后,成为率领余衆弃暗投明的存在。
他们必须先打出大雍军队的名声!
别看孙观只是泰山贼中的二把手,蒋钦此前在孙策麾下也还未曾经历过太久的战事磨砺,但此前在高密的一战,已让他们看到了青州守军无形溃败的士气,想来在东莱也不会有太多的例外。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