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0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是一片若能利用得宜,在生産力相对低下的时代,也能出産供给数百上千万人吃用的沃土!

这四部所占之地,包括那海中未开化岛屿,合并在一处的面积足以堪比大雍二州之地,甚至若是和面积小一些的州郡相比,还尤有过之,那就绝不可能只是将其简单地归并在幽州境内。

这个取名不是在取郡名,而是州名。

她沉思片刻,这才落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字,随同着批複往辽东的文书一道,送抵了从海岛回返的吕令雎手中。

“绥……绥州?”她看着文书讶然道。

说到这个绥字,她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由吕布督办建造而成的白道川绥远城。

她朝着下方的文字看去,见乔琰还真是这个意思。

【绥远城守白道口,以定鲜卑,绥州之地,北接鲜卑乌桓,内有扶余高句丽者衆,南有三韩,隔海为倭人百国,虽有杀扶余王与山上王以定乾坤之举,然绥州之民自此为我大雍治下子民,当令其安居乐业,以图绥集诸部,故而名之。】

同为这个“绥”字,话中是否有意在表示吕令雎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未明确解说,但吕令雎也暂时无暇顾及此事了。

只因当她朝着这文书之中紧随其后的几句看去之时赫然看到,这文书之中最为要紧的不是取名,而是官职委任。

【护乌桓中郎将有勇有谋,督统三军,克定绥州四部,又定黑龙屿之地,有威名扬于各族之间,当为绥州刺史,为朕坐镇边陲,抚顺子民……】

吕令雎:“……!”

那海中岛因与弱水入海口相对而得到了黑龙屿之名,并不算是什麽奇事。

可她忽然就被扣上了一个绥州刺史的位置,便完全超过了她的预料!

绥州刺史!

眼下的各州刺史就算不是像徐庶、贾诩、郭嘉、张昭这样的文官,也得是周瑜、张辽这样的文武兼备、运筹帷幄之才,为何这个官职会突然落到她的头上?

但跟随陛下多年,又有当年位列轩辕阁之功,在这份重任带给人的震惊过后,她便已思忖起了乔琰的用意。

这或许并不是一出因亲疏远近之故而出现的委任。

绥州的情况最为特殊,只因其地域之上几乎都是外族子民,就算因陛下在文书之中提及,她有意开拓此地之黑土,将青州冀州幽州民衆迁调一批进入,以时人大多不愿背井离乡的情况看来,这个数目也绝不会超过扶余等部的人数。

如此一来,此地比起文治,更需要的其实是武力镇压。

而吕令雎身为此次兵出辽东之战的总负责,正好比起其余衆人更有一份!

更何况,在这等边陲之地,便如那海上黑龙屿乃是母系氏族一般,女将在其中实不必担心会遭到小觑,完全便是以实力来说话的。

那麽她又为何不能做这绥州刺史呢?

乐平书院的就读经历,或许还不足以将她变成一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之人,却足以令她明晓轻重缓急、是非黑白,更知道那些对她而言颇有警醒作用的历史典故。

在安顿流民与各族残部和法令的推行上,她或许并不那麽擅长,但在这封委任之中,与她同在此地的沮授也被授予了绥州别驾之位,正是弥补她的缺漏之处。

而这份黑土地的産出,陛下本也没打算随意对待,将由大司农派遣出调研团队先对其做出划分和计量,并将关中良种以最快速度送达,以求赶在今年还能再种出一轮收成。

若无意外的话,原本在幽州负责屯田之事的田畴会被暂时留在这新成立的绥州境内,也不需吕令雎对此做出什麽不够专业的指点。

她该当做的,是将这片还保持着不少原始习性的部族带入大雍的风俗习性之中,以领袖的方式对其发展教化,并用好在她麾下的各方将领,形成新的戍防边界。

若只是如此的话,她既然敢接下那护乌桓中郎将的位置,也自然敢接下绥州刺史的位置!

“不过陛下也真是太看得起我了……”吕令雎又往后看了一句,忍不住觉得有点牙酸。

乔琰在这份委任文书中说道,昔日汉武帝能从归附的匈奴人中抓出一个成为托孤之臣的金日磾,也难保吕令雎不能从这扶余、高句丽、肃慎和沃沮部族之中找出几个可用之才。

这个目标是不是有点太难实现了姑且不论,总之,将这片土地征服下来,还仅仅是她走出的第一步。

成功将此地驯服,完成对这片黑土地的治理,才是一出更大的挑战。

而在这封并不算短的文书中还有着另外的一些委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