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1 / 1)

加入书签

('

上完课后,那小孩子的话萦绕耳旁,久久不能离去,我突然想起一位前辈写的文章,结尾是“救救孩子!”。

1938年3月1号。

……

杨笙同志。

游击队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决定建立一个戏剧团,将“戏剧的大衆化”的理念贯彻到底。因为农民比较多,便以露天的形式创建“农民戏剧”。不少农民加入,有出点子的,有当“演员”的。我们将所有的点子罗列在一起,加入一些思想教育,这样农民爱看,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1939年6月1日

……

杨笙同志

今天,我们在鬼子的枪下救了一个小姑娘,很可怜,所在的村庄被扫蕩一空。这万恶的侵略者!把一个姑娘逼得上吊自杀,还好我救下了她,我鼓励她要好好的活着,未来的世界很美好。她发声大哭,哭完后坚决说要加入游击队,我带上了她……

1939年9月6日

……

杨笙同志

越来越忙,昨天我们过江,水虽不深,可队员们背的装备没法进水。这时一个大娘带着一群妇女,个个扛着长板子。她们很有魄力,说:打鬼子,我们女人们也是个顶个的。我们踩着她们用身体搭起的桥过了江……

1940年1月

……

杨笙同志

明天就要打一场大战役,部队和大部队有段距离,我们需要拖住鬼子主力等待支援。我第一个报名,其它同志没有一个退缩的,我们达成一致的是孩子和老人得走,由队里年轻的小队员去护送,也算是保存革命的火种。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写信,写完这封,我準备将这些信留给小姑娘,或许另一个世界的你能看见。

从你离去,再到现在,十三年过去。这十三年里,时常会想起你,可总感觉你在身边,从没有离开……

你叫什麽名字?

七十六章你叫什麽名字?

自从上次在烈士陵园守了整整一天,杨笙回来后变得沉默许多。修养在家的这段日子,虽说饭也吃了,但就是觉得不对劲。王桂英非常担心,以为是女儿忍着不说。

今天,一如前些天一样,杨笙吃完饭后,说了句“我回房间了”便準备起身回去。王桂英瞅了瞅旁边的杨爸,见对方低着头扒拉着碗不吭声,便瞪了一眼,暗骂真不中用,还是要自己出马。她立马出声道:

“笙笙啊,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杨笙愣在原地,似乎有些不明白,歪着头回道:“没有啊。”

听到女儿说自己没事,王桂英松了一口气,眉宇间的担忧也稍稍散去一些。可是仍旧不太放心,害怕再出什麽事。

这时,杨爸吃完最后一口饭,才意识到什麽,在旁解释着:“你妈她就是担心,这几天你都不爱说话,以为是出了什麽事。”

知道原因,杨笙无奈一笑,对王桂英道:“你放心,你女儿绝对不会做出什麽伤害自己的行为。我不说话是因为这几天在看一本书,有些问题没想明,就是一直想。”

王桂英一听,立马变得笑容可掬,原来都是误会,那感情好。不过,这养伤期间看什麽书啊,不由责怪道:“养身体的时候看什麽书,好好休息!健康最重要!”

知道是为自己好,杨笙笑着答应了,并跟两人保证会照顾好自己的,然后就回到房间。关上门,杨笙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她已经和学校说了伤好得差不多,明日就可以去学校!也不知道这一个星期那些孩子们过得怎麽样。想着想着,视线又看向桌上的书,要换做之前她大概率是不会看的,可如今她想看看。

时间转眼来到第二天早上,杨笙定了六点的闹钟。今天她不用带早读,也不用跟着跑步,只要上课,这对于班主任而言是天大的恩赐。毕竟,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去为了几百块去做班主任这个职位,累不说还折寿。

吃完早饭来到学校已经七点十分,这个时间点学生都在教室里。杨笙来到门口,碰见值日的老师和学生。今天值日的是王老师,一看见杨笙就关心道:“杨老师,身体有没有好些?”

“好多了!”

“那就好哈哈。”

重新回到位置上,杨笙看着桌子上好几叠作业,开始批改。这一个星期没上课,都快忘记自己是个老师。

随着时间推移,老师陆续来到办公室。看到杨笙来了,纷纷问候,杨笙笑着打招呼。看了一眼课表,这第一节课就是自己的课,于是停下笔。拿出语文课本,翻了翻,落下了两篇课文的进度,真让人头痛。

扶着额头,满脸愁容,看来只能加快速度了。还有几分钟就要打预备铃,这时何老师来了。刚跑完步,何老师的脸有些红,见杨笙在,眼睛一亮。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