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1 / 1)
('
李承乾表面平静,内心却紧张不已,他深知这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较量。这是最后的决战,我绝不能有丝毫退缩,定要让他们的阴谋破産。
然而,李承乾在系统的全力支持下,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备。
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来,一一反驳了那些所谓的“罪行”。
“陛下,李泰所言纯属诬陷。关于减免富商赋税之事,那富商乃是为当地兴修水利、开设义仓做出巨大贡献,儿臣依例给予奖励,所有手续合规,有当地官员的详细奏报为证。”说着,李承乾呈上了一份盖有当地各级官员印信的文书。
“至于选拔官员,儿臣皆是按照朝廷的规制,经过严格考核,所选之人皆有真才实学,政绩斐然。这是他们的功绩清单,可一一查证。”李承乾又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书。
“而挪用军饷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边疆军饷从未有过延误,儿臣有军库的出入账目和将士们领取军饷的签字画押为凭。”李承乾再次呈上证据。
李承乾的言辞犀利而有力,他说道:“诸位,我李承乾一心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从未有过半点私心。倒是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妄图蒙蔽圣听。”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严肃地看着这一切。他心中对李承乾的信任从未动摇,但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李承乾是否有能力应对这最后的危机。
李世民暗自思忖:“承乾,这是对你的考验,希望你能经受住,证明自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李泰见形势不利,心中愈发焦躁,开始拉拢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大臣,试图制造混乱。
他暗中与几位大臣密谋,让他们在朝堂上故意大声争吵,指责李承乾的不是,扰乱朝堂秩序。
“太子如此行为,实在是有失体统,应当严惩!”一位大臣喊道。
“不可轻信一面之词,太子殿下或许有苦衷。”另一位大臣反驳道。
朝堂上瞬间乱成一团,大臣们分成两派,互相指责,声音嘈杂不堪。
李泰心中怒吼:“这次一定要成功,否则再无机会。”
但李承乾沉着应对,他向那些被拉拢的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诸位大人,切莫被奸人所蛊惑。李泰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诬陷于我。若大唐因此陷入混乱,受苦的将是百姓。你们皆是大唐的忠臣,应当明辨是非。跟随李泰,不仅会背负千古骂名,还会祸及家人。”
被拉拢的大臣们听了李承乾的话,心中开始动摇。
最终,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最终对决中,李承乾充分展现出了他的王者风範和卓越才能。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击败了所有对手。
大唐之李承乾的逆袭
李世民退位,李承乾在衆人的拥戴下,终于登上了皇位。登基大典上,彩旗飘扬,钟鼓齐鸣。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又充满喜悦的氛围之中。
李承乾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在衆人的瞩目下,一步步登上皇位。他的目光坚定地望着下方的群臣和百姓,心中既充满了喜悦,又感到责任重大。
李承乾暗自发誓:“我定不辜负父皇的期望,不辜负百姓的信任,要让大唐走向辉煌。”
登基之后,李承乾励精图治。他继续推行之前的利民政策,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桑,商业也日益繁荣。同时,他大力加强军事力量,训练精锐之师。
在军事方面,李世民退位后并未安享晚年,而是亲自挂帅征战附近国家。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扩大了大唐的疆域。捷报频传,大唐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为国家的强盛而自豪。
周边各国纷纷感受到大唐的强大,纷纷派遣使臣前来朝贡。日本也再次成为附属国,派来了恭顺的使节。
在各国使臣到来的仪式上,场面宏大而庄重。使臣们身着各自国家的特色服饰,心怀敬畏。
倭国使臣小田切恭敬地呈上礼物,说道:“大唐皇帝陛下,我国愿永远臣服,祈求大唐庇佑。”他低着头,不敢直视李承乾。
然而,就在这时,李承乾通过那个神秘的恶毒男配系统,看到了未来日本将会对中国带来灭顶之灾的悲惨景象。他的眼中瞬间燃起怒火,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决绝。
“朕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李承乾猛地站起身,怒喝道。
他立刻召集大臣,下达了灭倭的旨意。“朕要让倭国从此消失,永绝后患!”李承乾的声音坚定而冷酷。
大唐的军队迅速集结,以雷霆之势向倭国进发。在强大的唐军面前,倭国毫无抵抗之力。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