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页(1 / 1)

加入书签

('

在刘瑞更进制盐技术,搞出味道非常之好的酱油后,蜀商不必关中提醒就把主意打到南边的小国头上。

因为匈奴距离蜀郡太远,而西域又太神秘。相较之下,南边的小国穷归穷,但是与巴蜀世代通婚,加上一些地头蛇都是秦末的流亡之人,导致这些南方小国的汉化率非常高,几乎没有语言障碍。所以秉着蚊子肉再小也是肉的朴素理念,蜀商们用盐和酱油打开了周边小国的市场,含泪收购了不少矿産后,转身就向少府邀功。

因为蜀商的开拓精神,巴蜀一带的生活水平立刻从二线荣升为準一线,甚至有些发达的蜀商开始向关中移民或是去别国显摆,看得刘濞非常不爽的同时也令削为彭城郡的楚国商人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

同是西汉的制盐大户,凭什麽蜀蛮子那麽富,咱一关东的人上人却混得不如跟流放之徒打交道的巴蜀?不行,咱们也要立起来,不能被蜀蛮子给比下去了。

不幸的是跟南接诸国,西接羌人的巴蜀相比,卡在沿海线中间的彭城郡压根没有做外贸的地理条件。无奈之下,彭城郡的商人……尤其是盐商只好跟吴国抢市场,气得吴王破口大骂。

第109章

然而官府再怎麽调控,市场的本质还是优胜略汰。

吴王刘濞也曾试图改进本地的制盐工序,甚至派人去蜀郡和彭城郡偷师。然而蜀郡産的是井盐,彭城郡的盐商跟吴国的盐商是竞争关系,加上海盐要麽是用数个月的时间暴晒结晶,要麽是用烧锅蒸发海水杂质。

彭城郡的盐商有关中照顾,自然不受山海税的影响,所以有大把大把的柴火用以加快制盐速度。

“田税一改革,铜粮的兑换率势必上涨。这麽一来,吴国怕是有得赚喽!”

蔔式虽是洛阳的畜牧商人,但是因为卖给关外的东西要过洛阳的商道,所以对田税改革的事有更多看法:“蜀郡虽与南边的小国通商,用白盐换取他们的铜矿。但是关中不能为了打压吴国而大量制钱,这样会让各地的商业乃至黔首们的生活崩盘。”

“商人们的大宗交易靠金饼,唯有收粮时拿出铜钱。”

“而黔首们的日常交易,短工结算都离不了铜钱。”蔔式见刘瑞点了点头,大受鼓舞:“往日要是市面上的铜钱多了,铜粮的兑换率下降,便有流民工匠变为庸耕。反之等粮食的价格下降,农民便会选择做工,甚至有人买粮交税,从而把铜粮的兑换率给擡上去。”

这也是高祖和先帝两次下放铸钱权后只是引起通货膨胀,而没导致崩盘的主要原因。

没办法,在一个大部分国民的恩格尔系数逼近百分之九十的封建王朝里,你搞那麽多花里胡哨的也没人消费啊!

就像刘瑞的白盐……虽然是比传统的粗盐味道更好,但是将其日常化的也就只有官吏彻侯。普通的黔首们顶多是在重大的日子里买点白盐,或是混合着粗盐使用。

而归根到底,古代的经济逻辑就是只要刚需不发生变化,政府就不必调控。

“将杂七杂八的赋税并入田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黔首们的负担,暂缓大族的土地兼并。”

“不过将赋税折为铜钱上交于官府就不大像个好政策,反而会让黔首在固定的时间里産生铜钱需求,从而给铸钱商人们可乘之机。”蔔式说完还幽幽地叹了口气,苦笑道:“陛下与家上也是考虑到这点才会让九卿就此商议个可行之策,而不是直接通过田税改革。”

“没错。”商议什麽的其实就是个借口,主要原因是关中一日不收回铸钱权,一日就没法进行税收改革。

粮食倒好,毕竟在石油出现前,粮食与白盐一直都是钱币的锚定物。

可各项杂税总得有个折现标準吧!

这就需要关中稳定市面上的铜钱数量。

也是刘瑞不得不提前搞死吴王刘濞,捶烂淮南王刘安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田税改革利好于吴王这种铸钱大户,所以才得尽快告诉他,好让他乐呵一下。”

蔔式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大着胆子问道:“您是想让吴王知道关中把杂税折成铜钱的事儿……而不是尽量瞒着对方?”

“这事瞒得过吗?”刘瑞反问道:“吴王那老匹夫只是跟关中有仇,又没有耳聋眼瞎。”

“这倒也是。”蔔式虽是商人,但也知道吴王刘濞觊觎关中的皇位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肯定会在关中安插各种细作。

“所以孤主动告诉他这事,也省得他从细作那儿了解得不够透彻。”刘瑞提到“透彻”二字时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让蔔式明白他该在这里发挥作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